小丝同志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沟通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有些时候自认为讲的很清楚,但是看着对方那呆呆的眼神,好吧,又栽了......
以前在读书时候做PPT汇报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讲了很多内容,但老板说,你的重点呢?当时我的心里顿时一顿顿懵逼,都是重点啊。 不知道有这种怪现象的人多不多,反正小丝同志肯定是其中的会员。
因此,我深刻反思自己,是口吃吗,不是;是没有重点吗,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原来是没有结构。因为没有结构,对方无法梳理你的海量信息,所以GET不到你的点。
其实我们平时在沟通、组织的时候都离不开事物的三个方面,即做得事是什么(what),怎样去做一件事(how),为什么做这件事(why)。但不同的场合,这三者的输出结构有所不同。比如:
场景一:演讲
演讲是同步的沟通、交通工具,好的演讲带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而好的演讲牵涉到因素方方面面,但是最重要的是抓住演讲的主体。当然这演讲的主体不是演讲者“你”,而是听众,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听众听的的逻辑,而不是你讲的逻辑。根据听众的“听讲的逻辑”来一步一步给他们铺设“认知的台阶”。
绝大多数人类的思考是线性的,而不是树状的,当然也不排除很少一部分天才是网状的。我们一般会按照问题(what)-原因(why)-方案(how),或者按照现象-原理-应用的逻辑来思考,所以在你演讲当中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设计。你不是自己表达,而是帮助听众理解。
场景二:电梯测验
假设你是个销售,你去拜访客户,刚进电梯,发现客户公司的总经理站在你旁边。你主动和他打招呼:张总好,我是XX公司的小李,又见面了。他礼貌性地回了一句:你好啊,今天你来做什么啊?
你应该怎么充分利用这30秒有策略地沟通,让张总在你说完后忍不住说:“你刚才说的东西有点意思,我给你十分钟,来我办公室坐坐。
这就是麦肯锡著名的“电梯测验”:在乘电梯的30秒内,清晰准确地向对方讲明白你的观点。
那我们到底在30秒时间内沟通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Why。给我一个极其充分的理由,让我愿意再多给你10分钟聊聊What和How吧。
也许你可以说:
“张总,我来向销售部汇报我们的一项研究。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如果按购买者的7个标签分类来重组销售漏斗,6个月之内,销售业绩最多可以提高50%。我们已经把这些标签,更新到我们新版本的CRM系统中了。我把3个用新系统提升销售转化率的经验整理了一下,来这里汇报。”
6个月之内销售提高50%,这是一个大大的WHY;购买新版的CRM是一个小小的WHAT;3个提升销售转化率的经验,就是一带而过,但如果你有10分钟,咱们可以再接着聊的HOW。
这两个场景,都需要结构化的沟通方式,但却是不同的结构,因为需要突出的侧重点会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沟通不是不会,而是缺少结构。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推荐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其中提到了一个结构化表达的工具:SCQA架构。有兴趣的你,可以深入学习一下。
在不同场合,不同需求的情况下,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架构,输出What,Why,How这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认为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