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中唐的苦呤诗人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感恩母爱的诗,但同时正是孟郊少时的艰苦与对感恩的体会使得他对民生疾苦也深有感触,其笔下的苦呤诗也大多关于百姓生活.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其生活的时代也是自安史之乱,唐朝由衰转中兴,但依旧颓废衰败,百姓生活虽有所恢复,却仍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
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小时候的孟郊,天性活泼,孟郊的母亲为了孟郊能好好地学习,孟母搬了三次.他们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学大人祭拜,办理丧事,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级,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的,吆喝,学商人做生意,于是梦看到了,又开始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早年时,孟郊怀着远大理想,勤学苦读,四处云游求学,这一时期的孟郊写出了许多豪壮远志的诗句,代表作为
《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在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中间多遇见战乱时所带来的对百姓生活的破坏,由此感触自己幼时的贫困生活,及对民生疾苦对同情.
《百忧》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
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
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伯伦心不醉,四皓迹难留。
出处各有时,众议徒啾啾。
孟郊40岁以前时,为照顾家中老母, 很少上时间出远门.孟郊母亲对孟郊的期冀从一直相信着儿子,总是鼓舞儿子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考取功名,每每此时,孟郊总是潸然泪下,坚持要照顾老母亲,40岁时,在母亲的再一次鼓励下,孟郊也认为自己准备充分,便含泪辞别母亲,前往长安考取进士.
韩愈曾这样形容孟郊初入京城的处境:“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初到京城的一切,让孟郊新奇而又畏惧;那些有名的诗人们的聚会,他想要去融入,尽管他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却依旧显得格格不入,毕竟,贵人的聚会,又怎能容得下寒门学子。
孟郊第一次感受到世道复杂,人心变化。有人劝他,想要融入其中,便要吞声饮气,附庸而行。可孟郊的自尊、耿直和母亲对他教导的为人出事,自强自信准则却又不允许他低头卑顺。
彼时的中唐后期,已经日况愈下,有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高官达人仍然是权贵的天下,科举考试不过是官僚抚平平民的手段.
他这样写自己:“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他不愿与世流同流合污,自然,没有官僚喜欢揭示自己的诗人,也没有希望结交会给自己仕途带来污点的朋友.
这种结果自然是,孟郊的人际一塌糊涂,考官也看不上寒门子弟,也不希望有清明的人才,孟郊名落孙山。
孟郊自然不会放弃,博取功名,不只是自己的理想,也是母亲的期盼。他希望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母亲晚年画上美好的句号,尽自己的报答母恩.
然而,第二次,第三次,三年,六年,漫长的等待怀着一次次希冀,然而孟郊一次次尽兴而去,败兴而归。
其实,若孟郊和其他人一样,经营谋划,得权贵推荐,或许早已及第登科。
可正是他这种“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性格,让他在当时的环境备受煎熬。
然而,哪怕“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孟郊也从未妥协。他要告诉世人,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圆。
人生路上,总会有许多利益诱惑,捷径小路。若心不诚,志不坚,很容易误入歧途。哪怕一时风光,也终会落得声名狼藉。
《格言联璧·持躬》中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君子从事,不以利先,不以欲往,才能行神一致,不忘初心。
有朋自欢喜,及第且欲狂
虽然孟郊屡试不第,心中苦闷。可他却凭着自己的才情与耿直,结识了诸多好友。
其中,与韩愈可谓是忘形之交。《旧唐书》中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
虽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但两人经历、性格都颇为相似,所以一见如故,互为知己。
韩愈曾因孟郊落榜,深感不平和同情,写下长诗《孟生诗》,来宽慰鼓励他。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韩愈名声大噪后,也不忘帮孟郊造势,到处宣扬他的作品,使得孟郊诗名大振。
多年的谋划终于有了成果。46岁的孟郊第三次去长安应试,终于进士及第。
他欣喜地写下了《登科后》的千古名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切的努力似乎有了结果,但是,命运往往变化莫测.
孟郊本以为可以好好孝顺母亲几年,却因为自己没有用心做事,曹务弛废,惹得县令不满,派人顶替于他,并分去了他半数俸禄。
生活刚有好转的孟郊,又一次困顿难行。母亲不忍见孟郊如此郁闷,便劝他辞职不干。
辞官后,54岁的孟郊带着家人和母亲来到洛阳,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年。
经韩愈等朋友们的举荐,盂郊被任命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此后,孟郊生活稍有宽裕。
可仅仅几年时间,孟郊却连丧三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苦痛至极点。而自己深爱的母亲也在不久后离他而去。
丧子之痛与失母之伤,让这个病恹恹的老头儿再也无法振作起来。
他将自己的苦楚与悲惨,写成《秋怀十五首》,聊以自慰。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句句悲凉,段段凄惨。
这个世上,从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世人皆说,孟郊诗歌太苦,让人悲观厌世。
可当一个人万念俱灰,百感交集时,他的文字已不再是抒发感情,而是铭记灵魂。
上不能报养育之恩,下不能行教导之责。只有自己与老妻二人,苟活于世。这种苦难又有几人能懂。
孟郊从不怕死亡,他只是不明白,自己该如何去活。
毁誉参半间,诗如人生路
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孟郊已了无生机,只能用几句苦诗来麻痹自己。
元和九年,孟郊暴毙而亡,享年六十四岁。
孟郊病逝后,因家徒四壁,妻子竟无法处理其丧事,全靠韩愈等友人相助,才能得以归葬。
人死如灯灭,本以为孟郊的悲苦终于可以结束。可谁也没想到,他的诗歌在此后的千年中,依旧被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严羽说是他的诗像“虫吟草间”;苏轼与他境遇相似,却乐观豁达,自然瞧不起他,称他为“寒虫号”;连元好问称他“诗囚”,也在讽刺他囚于诗,困于身,只敢哀嚎,不愿改变。
可事实上,孟郊却是那个时代的为数不多的承启者。王维、李白、杜甫已逝;韩愈,白居易,元稹尚未有名气。当时的中唐,“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
而孟郊就是凭着自己执拗的性格,在他人的阿谀奉承中,写出让他人惊醒的诗句。
他的诗,古拙、冷寒、灰色,有一种深刻的沉哀,直面生死,又真实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