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应该是语文,再具体点其实是古文。
小时候家里有很多古书。记得有个房间堆的满满的,半屋子都是。大半是医书,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叫《针灸大成》的古书和《本草纲目》,都翻看过但除了一张人体结构图其他都没印象了,还有四大名著和一些小说,然后就是当年的私塾教材《三字经》。
五年级的暑假,因为语文考的不好,被关在家里背《三字经》。用的是道光的古本,现在应该还在老家某处。在当时,真是段痛苦的经历,整本书全是繁体字,还得看没有断句的注释,结果是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才全部熟练的背完。那个暑假真的是被全程关在家里,后来为了能出去放放风,跟姥姥讨了一只兔子,拿喂兔子当借口,才每天有点时间出去逛会。
现在来看,花了一个暑假背完《三字经》这件事对我的学业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还是潜移默化的让我喜欢上了国学,也在以后让自己的生活多了很多的意料不到的情趣。
升了初中,不自觉的发现语文课本上的古文和诗词真是简单,能够很轻易的记住和理解,这激发了自己学习古文的热情。每个早自习都会扯着嗓子大声地背诵诗词和古文,深深陶醉在那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韵律美里,陶醉之余偶尔体会了下意境,嗬,不得了,更是醺醺然不知所已。那时的心情真是纯粹,轻易就能满足和幸福。
几乎把所有课本的古文必须背诵和选择背诵的全都背完了。写到这都会想起那些喧闹的早自习时光,扯着嗓子陶醉地背诵着,“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古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给我的学生时代带来了太多的享受和满足,这贯穿了初中,高中和大学,让那些单调的时光过的并不枯燥乏味。
毕业后,上海,武汉,青岛,工作,感情,驴行,日子匆匆又琐碎。不再单调也不再纯粹,每次感情淤积,突然发现自己可以脱口成诗,当然,都是些打油诗。那时才发现原来诗词不是写出来的,是在一定韵律和词汇积累基础上,当感情蓬勃时,自然而然涌现的,都说曹植七步成诗,其实并不夸张。
所以有那么一段时光,在自己情绪蓬勃的时候,偶尔蹦出来的打油诗成了那些日子的小小调味,多了那么点情趣。
09年多事之秋写的密集也多,但大都靡靡之音,诸如:明月自担当,水波相映望。若有若无间,今秋分外凉等,不值一哂。
10年在开发区,和同学逛小珠山。初春,想来当时心情不错。有两首比较喜欢,
春来 稚子绕园戏,新蝶舞花开。水林映阶处,春意踏波来。
春红 杜鹃红欲透,山掩半遮羞。自古登临意,何处喂春愁。
11年frank来青,带着游北九水。在观瀑亭赏瀑布,写了首潮音瀑赠董青岛行:一瀑天来潮音碧,绿丛碧挂似练白。玉碗盛来许多愿,他朝携酒君再来。然而,这厮婚后再也没来过,都是我去北京才聚。
12年去重庆,坐在轻轨上,在半空穿过一栋栋楼层,看着长江和远近山峰,脑子里涌出了:山重水庆此一城,巴渝美景纵江生。还是蛮喜欢这句,也是蛮喜欢重庆的。那段,算是风轻云淡比较轻松自如的日子吧。
最喜欢的是13年的俩句。应该是刚出正月,做了一次很重要的职业选择,那时在北京,刚好下起小雪,故宫封修,只好闲步隔壁中山公园。没想到却发现一片精致园林,逛的意兴遄飞。因为去北京的路上刚刷了一遍红楼梦,于是写了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和两句打油诗。
蕙芳园,雅致幽静,仿佛潇湘馆。入门处浓密一片竹林,葱翠傲然,曲径通幽。几十步出林来,隔一场空地,迎面柴门掩映于一排翠色中。空地被绿丛怀抱,又薄雪轻覆其上,更添幽静。柴门一侧有小松伸臂迎客,进门来,绕过当面山石林木,是一座雕梁画栋精致庭院。庭院共四室,每室各色兰花,幽香扑鼻清爽怡人。最是踏雪寻春好去处!
《逢雪游蕙芳园》竹林踏雪探芳菲,柴门掩翠疑春归。
只能写出这两句,当时没勉强,想着后面再续。可是之后工作一直劳碌异常,再也没能补齐。想想北京之行以后,生活真是枯燥很多啊,自此也是再也没有写出一句,不知是没了技能还是没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