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伊朗电影《小鞋子》只觉得很感动,却说不出所以,而慢慢长大,经历一些世事再重看一遍后,才发现它其实该叫穷人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小主角的一家除了穷,很多方面都是令人羡慕的。
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小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便只能委屈妹妹错开时间和自己共穿一双鞋子,为了得到新鞋子去参加跑步比赛却得了第一名(第二的奖品才是鞋子)。故事简单,其中的细节才是让人感动的关键。故事开头并不能让人想到主角家穷,他们干净整洁,充满乐趣,连洗个鞋子都不忘利用泡泡玩。直到鞋子弄丢后,妹妹没鞋可穿才知道他们穷。可再看看细节,是有提示的,可他们哪有穷人的精气神呀,看《爸爸去哪儿》可以明显发现明星的孩子活泼有趣,即使里面表现最差的也比村里的孩子好,穷人的孩子除了穿得差以外还很呆板。
即使贫穷,主角和妹妹也没有自卑,没有难为父母,还会主动分担。如帮忙做家务,后来一起去打临时工。它也击中小朋友的心,即使是犯了错,也是希望自己能解决问题 ,即使方法很幼稚,自己也会很吃亏。那多像那个时候的我们呀,可惜我们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幸运被理解。
主角在学校也没有因为穷受欺负,被歧视,老师也很工作公平,还包括主角在精神上不受贫穷影响,这都是让人羡慕的。
主角自己不受影响,妹妹也不受影响,甚至生病的妈妈,辛苦工作的父亲也不受影响,他们一家人都积极向上。好吧,我承认主角的三观正是受父母影响。做丈夫的,体谅生病的妻子,妻子也理解丈夫工作的艰辛,真是模范夫妻。同时即使工作很辛苦,父亲依旧积极热情工作,业余还乐观的做零工。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疲于应对,那积极热情早就耗没有了,这种精神状态真想去借借。
有些人穷是能从自身找原因的,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损人利己,有不良习惯如好赌等,或有家人生大病,可主角的妈妈也只是生的小病,远达不到拖垮家庭的地步。时代上也找不到原因,这不是民不聊生的时代,你看穷人区富人区都那么干净,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还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奋斗成富人是很正常,因为家庭和睦,品行良好,能吃苦又上进,还敢于冒险(从去富人区找到零工可以看出),可还是穷人就不正常,要说明原因才行,人们便自然把原因归结为社会。再看看电影拍摄的国的实际情况,那时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是不允许拍的。
其实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电影,反映的故事内核是穷人能过的最好的生活如《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等,因为没有限制,把为什么还是穷人的原因都解释得合理。当然反映穷人过的本可以避免的差生活的电影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