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高中同学发的一个状态,以孩子的自述的方式记录这每天爸爸、爷爷和奶奶与她相伴的快乐时光。画面温馨而动人,文字简单而质朴。孩子的爸爸也是我的高中同学,他们相知于高中,各自努力考入军理工和天大,相恋于大学,毕业结束异地恋步入婚姻的殿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因工作原因孩子的妈妈独自坐火车去青岛自我隔离在家办公,孩子爸爸带着孩子远在内蒙老家,他们为孩子手工制定一个相伴计划,学一首儿歌、背唐诗两首、画一幅画、做一次手工等等,每做完一项打个对号,温馨而淳朴的画面定格在最美的瞬间,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美!在这个严峻的形式下,陪伴显的很普通,确是最真实“爱”的表达方式!
我们属于8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已都为父母,我们父辈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已经悄无声息地转移到我们身上了。我们无形中将孩子和曾经的自己比,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成长环境,感到都比曾经的自己好。在我们自己不断地成长中发展自身短处和不足,总想着在孩子身上找回来,感觉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了,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供给他们最好的条件,报各种班,周六、周日、节假日、寒暑假,占满孩子的时间,而我们自己陪孩子时间越来越少。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是最孤独的最累的,也是离我们最远的时候,而我们也忘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对于孩子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在教师学习资料这么写的,教师应该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往,耐心聆听、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觉,支持他们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尔发生的事中所隐含着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说出教育工作者教育真谛,其实更重要说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真谛。我们在弥补自身的遗憾,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培养孩子时,首先应该从培养自己开始,从新开始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现在竞争很激烈,大家都为孩子报班,我们也不能不报,但我们在为孩子报班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抽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有正确的“三观”,有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母亲陪孩子一起考研一起学习,在与孩子一起努力奋斗,结果母亲和女儿成了校友,母亲第一年先考上的,在母亲鼓励支持下女儿第二年以很高成绩也考上了,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对于成年人,事业固然重要,但家永远是最重要的核心,对于孩子,陪伴是最好成长,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业,父母才是最伟大的职业。只有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的培养自己,才更多地融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们更好地交流,一起探讨他们自己的未来,才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力,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后记: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在外,缺席很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看到同学的状态有感而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以至于在装修设计房子,一定要改造一个独立空间,叫书房也行,叫多功能房也行,在这个空间陪孩子学习、看书、画画、做游戏、看电影等各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