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思达教学法”精彩我们的人生
——《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师凤丽
今天我啃读了余文森教授的《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这篇文章,明白了阅读、思考、表达是知识通往素养的三道必经的程序和门槛是实现教学增值的三个核心教学要素,读后受益匪浅。
余文森教授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抓住了阅读、思考、表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真正学会了学习。阅读、思考、表达既是表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教学的结果。
下面作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阅读与阅读力的培养
关于阅读作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
(一)阅读的意义
1.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功能是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作者主要从生理学、阅读学的角度向我们介绍阅读就是阅读者与文本的相遇与对话。具体而言就是读者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发现文本、还原文本、建构文本的过程。阅读中的解读是一种尊重阅读,不可以随心所欲,不可以任性,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可以分为浅层阅读和深阅读两种。
2.阅读的价值
(1)阅读对人生的价值
阅读依然是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路径和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也是涵养个人精神的最主要途径和通道。阅读并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一个人的认知和精神成长,犹如生活之中的一日三餐,所以阅读被认为是最优美的姿势、最有效的精神旅程,最廉价的精神享受。青少年阶段是人的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尤其重要的是青少年阶段阅读的东西会进入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精神的基因和元素。阅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阅读因此成为学校的灵魂和标志。
(2阅读对教学的价值
知识使学校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学科课堂教学的阿基米德基点。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
(二)阅读的种类及其特征
1.朗读与默读。朗读的特征是声情并茂,默读的特征是静悄悄的。
2.精读与泛读。精读又叫硬读,也就是硬着头皮也要读下去。泛读强调阅读要广泛。
3.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守卫,我们读书不能只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也就是生活,就是阅读,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阅读即生活,另外观察也是一种阅读。
(三)阅读力的培养
1.从听讲学习走向阅读学习,建立基于阅读的教学范式。
(1)要掌握学生自主阅读与独立阅读的两种关系。一是教师讲与学生读的关系,二是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2)教师用讲代替学生读的五种现象。
用导入语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用作者背景介绍代替文本解读,用图片视频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预解读,用自身的个人感悟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用预设结果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这五种现象在我们现代教师指导教学阅读生活中是要不得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裸读,最好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来阅读。
2.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的强化训练。
阅读力发展有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阶段。教师的阅读训练要分为以下四点:明确任务、时间、内容和方法。不仅如此,还要对学生进行学科阅读力的培养。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学科的基本语言,第二学科的基本思路,第三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思考与思考力的培养
(一)思考的意义,思考的本质就是加工建构。
(二)思考的本质与特征。
思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即基于事实的思维,证据是思考的唯一前提;第二,逻辑性,即基于逻辑的思维,逻辑是思维的唯一限制;第三,批判性,即基于批判的思维,批判式思维的灵魂。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不懈质疑,二是多元意见,三是独立思维。思维也不是主观妄想。
(三)思考力的培养
1.知识教学走向问题,教学构建基于问题的教学范式。
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三类:学生自身认识过程中的困惑疑难,学生对学习对象和内容本身提出的质疑,怀疑,批判,疑问和不确定性,任务性的问题。
2.学科思考力的培养。
3.构建有助于思考力培养的课堂文化
适合思考的课堂文化的必备特征有自由、慢学习和宽容三个方面。
三、表达与表达力
(一)表达的意义
表达相对于输入,表达式输出。相对于理解,表达式应用。相对于知,表达式行。相对于理论,表达是实践。相对于听读,表达式说写。表达是一种可视化的表现,它指的是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想法,间接判断,感受态度等内在素养状况通过替代动作,图画语言符号等媒介表现出来,其中语言文字是表达的主要媒介。能够表达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转化为能力,智慧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有价值的表达要实现这三种转化:一是语言转化,转化改变知识的外套。二是情境转化转化,改变的是知识环境。三是用途转化转化改变的是知识本身。
(二)表达的种类
它可以分为:
1.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语言性表达与行动性表达
3.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
(三)表达力的培养
1.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建立基于输出时的教学范式。注意以始为终,以项目或者任务为教学抓手。
2.表达力的培养,要有序进行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表达力
4.建立有助于表达力培养的教学文化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是现代教师必背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没有阅读思考表达,参与的教学只是形式和浅层的教学缺乏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学生将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多种形式有效的方式,让读思达大教学法精彩我们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