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宝在看动画片,奶奶才发现宝穿的裤子不同以往,和妈确认没买新裤后,确定和其他小朋友穿混了。
「H」把现穿错的裤子照片(左图)传在班级群「失物招领」,为此还找出早上去幼儿园时电梯里拍的照片(右图),以便在班级群里「招领失物」。
「参见下图」
从这件事你会怎么看呢?
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非官宣,大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即使同一个「我」,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很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
你看或不看,怎么看,我管不了
我尝试着梳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围绕着脑海里先后蹦出的——
关键词1.0 = “通道”
关键词2.0 = “通感”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矛盾又无处不在。
A与B之间的联系路径,「H」姑且称之为「通道」
如果「通道」是客观存在的,「H」将建立于「通道」这一客观世界之上的主观认识,称之为「通感」。
这是「H」自己建构的一个「小体系」,或者「小宇宙」。
从客观到主观,「通道」需要我们 怎么看?
从主观到客观,「通感」可以帮助我们 做什么?
我们再来看下裤子为什么会被穿错?
这是班级群里的「互动」——
其实,裤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一为女裤一为男裤,但小孩间区分不明显;但区分还是有的,如女裤没有口袋但有几处绣花,为了个性美观或避免错穿,妈妈还在裤脚缝了一个巴掌大的Kitty猫。
但错穿原因之于裤子,在其「本质」是被错穿的也是裤子;且其「属性」大小、颜色、厚度、材质相近;且其所处的「状态」——距离远近、时间先后、干净程度、破损程度、气味如何、其内有无纸尿裤等也是相近的。
错穿原因之于裤子外,则有「一百万个可能」可能是帮助穿裤的老师错拿;可能是小朋友特地换着玩的;可能是彼此好朋友,互不介意;可能小朋友一方或双方,都记不得或不在意穿的是哪个;可能老师、小朋友、接的家长,换人了或根本都没有注意到……
分析成功错位要素
构建目标任务「通道」
激发多元主体「通感」
可以引入「时间」「地点」四象限
To be continued. 「未完待续」
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给我家送了一份快递,我收了快递后说了一声“谢谢”。他走之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
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
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如此一来,我就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于是他对我而言就是很模糊了。
同样地,可以推断,对他而言,我也只是一个客户,满足了他工作的一种需要,他也没有拿出他的全部存在去碰触我。
想到这一点后,我看着我最心爱的阿白(我家养的加菲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来建立关系的。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
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部存在。
很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阿白与我形影不离,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而这时我们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需要的。之前,这种形影不离只发生在它需要我时。
我也想起一次在飞机上遇到的一个帅哥,他的形象至今还在我脑海中无比鲜明。我清晰地记得,他和任何一个人打招呼时都是全神贯注的,他的眼睛会全然真诚地看着你。先看到他与空姐打招呼时,我想,哦,这小子,估计什么样的女孩都可以追到手。
接下来,当他也这样看我时,我明白,这不是他人际交往的一种技巧,而真的是一种境界。
也许我们认为需要是有罪的。
所以,我们想戒除需要。并且,你会看到,需要总是与被需要在一起,它们势必在关系中呈现。
那么,是不是当我是孤家寡人时这个罪就可以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