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提醒我们要从狭小的范围跳出来,摆脱主观成见,客观看待问题。因为听了几节课,才发现我们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管理学生方便,为了尽快把自己所知都教给学生,太容易“爱之深责之切了”,批评学生似乎成为本能。
请看几个教学镜头1,一年级的小学生,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高高的举起,屁股已经离开座位了,看不到他的脸,我心想应该很兴奋吧。真好,老师让他来回答问题了。小孩子高兴地声音响亮地说出了答案。“课前,有个老师说课的时候,你没有认真听讲哦,下次不要这样了。”老师给他的不是表扬,不是肯定,是指出他课前的错误。不知道这小孩当时心里会怎么想,我是一脸惊诧?现在批评他是什么意思?提醒他?时机已过;借批评这个小孩儿,提醒其他同学?当时没发现其他人说话。不知道这个小孩,会不会觉得自己热脸贴个冷屁股,满心等待的表扬变为批评。
教学镜头2,三年级的小学生,朗读文言文《司马光》,小朋友读完,老师让大家指出他的错误;下一个小朋友接着读,老师接着让大家找出他的错误;下下一个小朋友读完,老师还能找到错误。老师真是找错小能手!就不能找点小朋友读得好的地方吗?比如,读得正确;比如,读得流利。有错的地方,当然要指出来;有闪光点的地方更要指出来。我似乎明白了,学生越大,越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我们来看看肖特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问:你记得孔乙己的什么?生1:迂腐,生2:迂腐。师:看来孔乙己迂腐的特点给大家印象深刻,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个评语没有指明学生的回答没有新意,而且再次强调了孔乙己的特点,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初次接触知识,掌握不好很正常,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维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才是真正的善莫大焉!
这两位老师都是在教学上非常用心的老师。他们批评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看到他们我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对学生也会求全责备,很多时候也以为自己讲过的知识他们就要会,很多时候忘记了给学生一点鼓励,很多时候因为学生犯一点错就大发雷霆。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从赏识学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