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宝剑赠予烈士,红粉送与佳人。

                           ——《冻苏秦》

释迦牟尼有一天给信徒上课。下面有很多信徒在等他,但都不知道他今天要讲什么法。只见他上去后,半天没说话。之后,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了一圈,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信徒们谁也不懂佛陀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信徒中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拈花”后突然“破颜微笑”。这就是佛教史上那个叫“拈花微笑”的经典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都无法真正读懂佛陀手上那朵花所代表的法意,也不知道迦叶尊者“微笑”的确切含意,这成了一个千古的谜题。不过,这个谜题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刻,佛陀与迦叶有了心与心的互通,神与神的交会,意与意的默契,达到了“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的最高境界。所以,佛陀最后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把直接可以悟道的法门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并由此开创了禅宗的历史。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写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是的,人海茫茫,要找一个与自己能够互相读懂、互相情投意合的人实在太难了。这使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一天午饭后,苏轼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中的侍女:“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

一个丫环说:“当然是中午刚吃的饭菜呗。”

苏轼摇了摇头。

另一个丫环接着说:“一定是满腹文章。”

苏轼还是摇头。他看着一直没有说话的朝云,朝云叹了口气说道:“这里头啊,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后捧着肚子笑着不停地点头,真是难得的知音呀。这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把朝云视作自己一生的最爱了。

后来,苏轼为了纪念朝云,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建了一个六如亭,并在亭上亲笔写上一副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佛陀“拈花”,找到了会心一笑的迦叶;苏轼一问,问出了心心相印的最爱。我又联想到司马迁写完《史记》在给朋友的回信《报任少卿书》中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还有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些话,深有同感。我自己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所出版的每一本书,也是在芸芸众生中找寻阅读我的作品时能心领神会的人呀。

在此,我借用尼采在《给我的读者》中的那几句诗作为结束语:

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

便是我对你的期待!

只要你受得了我的书,

我们就一定合得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