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见到市面上一家接一家的读书会,有点想吐的感觉。
泼点冷水。
众所周知知识付费平台续约率不高,知识经济概念和O2O一样泛滥,这种风口怕是很靠不住。根本原因分析一下:
1、读书可不是速成,在学校就不好好读书,到了社会感觉不足,就能面壁静心,一改过往去好好读书?我很怀疑。
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良好习惯养成,而不是浮躁功利,否则这是躁上加躁。实际情况是,跟风者多,入门者少。
当然我不反对急用情况下的目的明确的快速读书,研究性学习,我甚至支持这种极有用的强力有效的读书方法,但是缺乏基础性的、结构性的知识框架搭建,是难以为继的,也是漏洞多多。
全面的结构,深度思考,是读书要达到的目标,这是读书的有效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有用。
2、读书是结构化的知识准备,知识经济的最终落点,还是在教育,系统化的教育和教材方案,必要的深度。
一些浮光掠影的速读速成,并不是严肃而科学的态度,读书的态度,还是要吃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些花功夫读书付出的时间代价,不可逾越。这个苦,是过程性的,叫逆情读书,但深入之后,知识本身是有快感美感的。
当然,读书中闲书、杂书,也很有必要。
3、很重要一点,读书,从求知角度看,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是非常内在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私人的精神探索,好奇,求知欲,是一种不断扩展的知识结构谱系,哪一家售卖知识的机构都是难以精准满足的。
吃苦精神、系统索引、有求知欲望的读书,目前知识经济产品,都在这里欠缺了功夫。很多知识机构,不是在解除知识焦虑,而是在制造知识焦虑,过分一点说,很多流行知识和知识机构甚至在误导用户,抛一个概念就想变现的商人心态,可能很不适合读书这件“商品”。但哪一个机构将摆脱误导以及建设批判力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那样,自己的盈利模式也就很难存在了。
说了这么多,知识经济大潮难道没有丝毫好处?对社会读书风气还是有好处的,没有哪一个时期有这样的读书热潮,但是,风潮式的知识被经济廉价利用了,尚且不谈智商税这一略带恶意的称谓。
开卷有益,但在信息泛滥的资讯社会包括出版界,甄别功夫以及时间才是高昂成本。
知识内化,通识的建设,学以致用的目标指向,知识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化繁为简的知识导游,生动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门童角色,这些站在用户角度立场的需求,可能更为重要。
老师真正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好书单的提供者,对话者,释疑解惑角色,而不是咀嚼甘蔗吐给学生,这样真的是对书、对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