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我说在没有读一千本书、没有看一千部电影、没有一门精通的手艺和学问之前,我必须诚惶诚恐的过日子。而这样的诚惶诚恐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要学会观察和体验,而不是轻易的下结论,没有深入调查就去标明自己的立场,不用自己的价值体系绑架别人,不用自己狭隘的观念去影响别人,这也让我想到了晚年的顾准,他每天坚持大量的阅读,但是通常只记录在哪里阅读,读了什么,而不做评价和下结论。我仍旧记得,几年前,我采访法学大师孙国华老师,他说的一句话,越是懂得多的人,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学会谨言慎行是一个人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这也是我在2017年很少发朋友圈最重要的原因,我珍惜每一次对别人发声的机会,我深知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我的每一字一句都可能影响他的观念和立场,而这样的影响,我希望是正确和积极的。所以我不转发任何人的公众号内容,因为我知道,事实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言一语都是不完整和片面的。这样的片面对于一个没有独立判断意识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产生思想谬误的可能性。
我从不笃信所谓的红遍朋友圈这样的话,我深知赵雷的演唱会在你转发朋友圈之前就已经一票难求,我深知老虎吃人这样的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次灾难,我同情这位父亲,但也为他的无知感到遗憾。我深知雾霾这样的灾难对于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过程,我们牺牲自己的一些健康和安全是为了我们子孙更加健康和安全的生存。我深知每一个怜悯背后都有一份咎由自取,我深知每一个罪该万死之前,都有一份天真无邪。所以,我从不对任何事情轻易下结论,更不会把这样的结论轻率的抛给别人,因为我知道,时间和大多数人利益是检验事情对错的唯一标准。对于万事万物心生敬畏和慰藉之心,才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准。
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我之前也是一个疯狂的爱晒生活的人。但是到了30岁,我慢慢觉得,生活的好与不好,幸福不幸福,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的生活态度不必让别人知道,我的生活轨迹只记录在我自己相册里。这样的生活不是闭塞与孤单,而是我更加明白我是怎样的人,我的个人价值不存在于任何人的赞许与评价中。我也不需要发一些话题,让别人与我产生互动,我的个人生活充实而饱满,根本没有孤单的时间。有了这样的笃定和自信之后,我发现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会关注旅途中每一点光阴的变化,而不是为了拍一张很美的照片发到友圈去晒。我做的每一件事,慢慢的回归了它们本来的意义,做一顿美食,我会调动每一个味蕾神经,烹制出一锅心无旁骛的食物。买衣服和物品,我会在意它们的使用价值以及与我生活的互动关系,而不会单纯为了取得别人的高看。我会珍惜每一刻与家人共享的时光,这样的美妙不可言喻,也不需要与人产生共鸣,就像我此刻品尝了一道香茗,它的隽永和雅致是无法通过照片和文字描述告知别人的,所以我可能传递给别人一份打折扣的感动,不如我们自己细细品尝个中滋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当然我现在更加不喜欢在朋友圈发所谓的心灵鸡汤,我知道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改变,我发生了什么,我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事情,他们是怎样改变我的意识形态的。这些经历才是熬制任何鸡汤最主要的原料。倘若我端出一碗用调味料调制出的高汤,而没有经过那些高温的熬制和捶打,没有改变的动机作为原材料,这样的鸡汤对于他人来说无异于毒酒,因为倘若你去践行,很可能像无塔之船,在漫天的迷雾里,错失航向。
当然我更不会在朋友圈发任何负面的情绪和消极的言论,人活着本就不易,他人没有义务去为你的偏执和片面献上同情,就像我前面说的,时间是一切事物对错的度量衡,任何事情放在几亿年生物进化史中,都是不值得一提的沧海一粟,所以,我从不为眼前的困顿所忧心,我相信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一切也会慢慢变得更好。
说了这么多,我不发朋友的圈的理由,他们同时也是我不看朋友圈的原因。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网,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人的本质,但是我们至少有选择自己社会关系的能力。
我今天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很大的目标,要用三年的时间,看五百本书,看五百部电影,同时还要认真钻研一门我热爱的学科,我不知道我这样会不会变成一个很牛逼的人,但是就像我下午听《一席》里陈珊妮的发言一样,努力就会成功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相信,当我们保证每一天都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达到精疲力竭再上床,我们至少可以收获一个饱满而幸福的人生,其实这也就足够了。
至于朋友圈,等我成为一个很牛逼的人之后我可能再回来,或者也可能就像三毛说的一样,珍重,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