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会折磨人吗

  自序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一个数学故事,找伪币的故事,引出了文学的谜。文学的谜有不同样式,自然解谜的方式也不止一种。作者指出,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平庸的读者选择坏的折磨。平庸的读者,把所有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在意的是哪一个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然后,作者举了譬喻这一种文学形式,以及“比例式”的解法。

       读完自序,我脑子里涌现的是两个词:思维力与参与力。

        读者在读“文学的谜”时,作者不会面对面的坐在他面前,要求他去解谜。但一个好的故事,让读者不由参与其中。是不由自主的参与。因为故事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调动思维力参与其中,而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我们的课堂如果是一个文学作品,我们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去思考了吗?我们的课堂需要学生思考了吗?如果每一节课,能把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出来,自然参与进来,我们的课堂内容设计,环节呈现,该做哪些改进?

      作者说,读者有两种。其实这两种读者像极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如何努力让学生不止记住答案,而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

        至少要努力让学生觉得有那么一节课,是像猜谜一样被折磨的。我们其实可以。把课堂问题设计的陌生化一点。比如语文报杯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提问,就做到了这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