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正式更战国四公子系列惹(「・ω・)「
介于电视剧里四公子没有铜矿过,所以就勉强用了两张图,凑齐四人,顺带夹了个和四公子都怼过的反派大boss昭襄王。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其中前三位都是公子,即国君的儿子,只有春申君不是。四人里,孟尝君相对来说最为年长,其他三人则是差不多,至于四人没有铜矿,就是因为孟尝君下线太早,而其他三人是在后来邯郸保卫战的时候一起聚首,在信陵君统领下,大败秦军(三缺一正好斗昭襄王这个大地主ԅ(¯ㅂ¯ԅ))
之前在刷剧的时候有个很好玩的现象,就是四公子一出现,弹幕党就在各种给四公子排名,最后基本上都是觉得信陵君是真正有才有人品的公子,而其他三人都有欺世盗名之嫌,纯粹只是钱多门客多,其中平原君和孟尝君半斤八两,而春申君垫底ヘ(;´Д`ヘ)从半月板过来的求不要带入黄轩演绎的春申君,因为这个春申君和实际的春申君相差甚远。
首先,来看下排在中间的平原君赵胜。
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即武灵王之子。
在惠文王时期,赵胜为相,不过没有特别出名的事情。后来到了赵孝成王的时候,平原君就在很多事件里起了关键作用。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在《大秦帝国三》里,演平原君的人恰好是第一部里演赢驷的演员,这被很多大秦脑残粉发现了,加上平原君本身的一些作为(接下来会提),大家都各种吐槽驷儿转世的赵胜还不忘给儿子稷儿送助攻,简直像秦国间谍(#゚Д゚)
赵胜参与的第一次重要的事件就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上党之争。此时是赵孝成王刚上台两三年的时候,正是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所以在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给赵国的时候,赵王没法确定就找自己两个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商量,而赵豹反对赵王接受上党,毕竟这无异于虎口夺食,而平原君则不以为然,觉得不要白不要→_→因为上党位置特殊,是战略要地,如果任由秦国拿去,那赵国都城邯郸就会暴露在秦军眼皮底下,故而是两难的抉择。最后,赵王选择了接受上党。此举使得时年已经六十多的秦王震怒!注意,是震怒!毕竟,此时的这位秦王,已经在王位上待了四十多年,当年赵国还是武灵王和惠文王的时候,国力还不错的情况下,赵国都没有太多的胆量敢和秦国直接正面撕,而这个刚上位的几乎是自己孙子辈的赵王,居然敢这样无视秦国,公然虎口夺食。
介于这个上党是后来惨烈的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促成这件事的平原君也免不了被后世诟病,比如,太史公对此的评价就是“利令智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也吐槽平原君为了蝇头小利去接受冯亭的献城,实在是徒有虚名之徒。
后来,在长平之战后,赵王耍赖不愿按照合约去割地,又引得秦王震怒(ヘ(;´Д`ヘ)稷儿os,世世代代老秦王,只有我们忽悠别人的份,怎么有这种蛇精病敢耍秦王,来人,率秦军去剁了这个混蛋!)继而,在长平后一年左右,邯郸保卫战打响。
这次,赵王苦苦支撑,举国同仇敌忾,扛了很久,但是始终力不从心,所以派平原君去求助魏国楚国。此时魏国上将军是信陵君,而信陵君又是平原君的小舅子,故而魏国这面,平原君以姐夫的姿态写书信给信陵君,还不忘搬出自己夫人来让信陵君率军解邯郸之围。(讲真,感觉信陵君像姐控ԅ(¯ㅂ¯ԅ))后来,信陵君通过如姬窃符,击杀晋鄙等一连串行动,得以带领八万魏军开赴邯郸。
在楚国方面,平原君就没那么大把握了。在出发赴楚前,他要选20名门客一起去楚国郢都,但是凑了半天只有19人,这时就出了著名的毛遂自荐之事,还有了另外一个成语脱颖而出。凑满20人之后,他们开赴楚国。但是,此时的楚王(考烈王熊完)无比惧怕秦王(毕竟这个秦王占了他家老国都,还毁了楚王室祖坟,对,都是人形核弹干的),加上此时楚国一个能外交,能打仗的都拿不出来(春申君不算啊,他外交一般,打仗的话,基本上只能欺负小国,简称菜鸡互啄→_→),平原君就在宫里和楚王耗了半天都没有进展,而此时门客都在外面被士兵拦着。后来毛遂就说,半天都没动静,必然是没有谈成,所以和其他门客一起硬闯大殿。进到大殿后,毛遂上前到楚王面前(注意,他是佩剑的),说了一番话:你楚国现在不就是欺负我家主人人少,楚国人多么?但是我在大王面前,十步之内就可以取大王性命,而卫兵无法阻拦→_→在毛遂童鞋的威逼恐吓下,楚王秒怂,立马歃血为盟,派春申君带兵开赴邯郸。(毛遂的做法是不是很眼熟咩→_→此处应该艾特蔺相如)
其实这件事,最后论功的时候是算在平原君身上的,但实际上促成楚国出兵的关键是毛遂,平原君半天没摆平的楚王,毛遂分分钟恐吓成功。而促成魏国出兵上,平原君有功,不过一半是因为夫人之故,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信陵君的机智果敢。
不过,搬完救兵后赶回邯郸的赵胜还有个问题要解决——如何在救兵来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撑住。此时邯郸城已经很惨了,到了以白骨为柴,易子而食的地步。而此时赵胜府里依然是酒肉不断,他那上百的姬妾还是身着绫罗绸缎(讲真,赵胜肾真好→_→)此时,邯郸宾馆有个官吏李谈去指责平原君,劝他散家财招募死士,让姬妾都去军队里帮忙,毕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后来平原君听从了建议,散尽家财招募了三千死士,李谈请缨带领三千死士出城抗击秦军,竟以一己之力,将秦军击退三十里!最终,这三千死士尽数阵亡,印证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
这李谈以性命拼来的三十里,最终给邯郸赢得了宝贵的等待救援的时间。等到了楚魏联军的邯郸,最终从虎狼之军的围困中死里逃生。
如果说平原君赵胜的事迹,其实几乎都是围绕长平之战展开的。前期,先是藏匿了范睢死敌魏相魏齐而差点被扣咸阳无法脱身,后来在信陵君和虞卿的帮助下成功脱身。后来利令智昏,让赵王接受上党。长平之战的三年里,也没有很好的辅助赵王寻求生机。邯郸之围的时候搬救兵,一边是倚仗战国模范小舅子信陵君,一边是靠门客毛遂,甚至最后他散家财招死士,让姬妾为将士缝补同甘共苦这两件为后世部分人称道的事,也不是他原意,而是李谈的建议。细想之下,平原君确实没有太过突出的才能,所倚仗的不过是自己高贵的出身,众多的门客,而善于纳谏恐怕也没法完全算是他的优点。
其实仔细想来,平原君做的比较有利于赵国的有一件事——在惠文王时期,发掘了最初只是个收税小吏的赵奢,正是这位后来的马服君,在惠文王时期在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这是在战国后期,山东六国和秦军交战中难得的大败秦军的战争→_→赵奢此战一举成名,被封为马服君,为后世马姓的始祖,虽然他的儿子是个不省心的主,但是他自己是绝对的优秀的。
在翻阅后世对平原君的评价之时,赵国之人对他基本上都是满满的赞扬,但是太史公在表扬优点的同时,还果断指出他利令智昏这一毛病,而苏辙对他的评价则更差了,觉得他有徒有虚名之嫌。
至于为何对于他的评价会差别那么大,我相信和他的众多门客有关。一来,平原君在解救邯郸的时候,确实是由他出面去搬来了援军,虽然根据分析,基本上并非是他本人能干,但是最后赵国的百姓和官员会把这些功劳都算在他身上,一个解救国家于危难的人,哪怕知道这战争的根源是由他而起,大家也会选择性忽略。但是,在千百年后,翻阅大量史书,以清醒的旁观者角度来看待平原君的人就会更多的关注大局了,而平原君最坑的地方就是缺大局观,比较短视,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所以他在千百年后并没有赢得和他小舅子信陵君等同的好名声。
平原君的二三事就这样扯完啦(「・ω・)「嘿
下次是孟尝君,然后就是春申君,最后是四公子里唯一服气喜欢的信陵君压阵ԅ(¯ㅂ¯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