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床上用品都是手工缝制的,尤其是被子。无论是冬天的十斤防寒被,还是春秋的6斤保暖被,还是夏季只有单层棉絮的4斤夹被。
小时候,每到换季,妈妈都捡个好天,在室外空地上,扫出一片干净地,铺上一层拼接的大塑料袋“地毯”,然后再铺上一层铺底,就开始领着姐姐们开始缝棉被了。
先铺平被里,再把棉絮放上整理平整,最后盖上被面。被里由白色棉布缝制,被面为花色不一的或棉布,或绸缎,或斜纹等材料做成。
一般冬季被面厚实,手感温暖。夏季为光滑的绸缎料,摸上去感觉就凉爽。
家里人多,被子也多,经常一拆洗就是最少七床被子。所以缝被子要当做全天的活来干。
小时候,最初是只负责帮忙纫针线。光着脚丫在被子上踩来踩去,感觉可开心了。特别是每当一床被子缝好,全身躺在被子上闻着清香的皂粉味,看着头顶蓝蓝的天,别提多惬意了。
再后来,上大学前,妈妈开始培训自己动针缝,从夏季的夹被,逐步进升为冬季的加厚被。从开始两手配合,针直上直下,到后来,学会用顶针,练出了速度与耐力,终于可以自力更生了。
今天,拆洗了换季厚被子,动手缝合,独自干竟然用了近40分钟。包边四周,加中间五趟,9根线,约400针,要细算速度也不算慢。
只是自己缝被子时,在床上,不是地上,在室内不是室外。虽然只有自己一人,可看到针线与被面,仿佛看到妈妈当年带领姐姐们一起干活的场景。有些传统是必须的代代相传的,被子其实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