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显微镜下的病毒吗?我见过!显微镜下的病毒形状美丽,结构对称,我暗自为病毒的千姿百态而惊呼。可是,当我联想起病毒与人类之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据说,病毒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更何况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只是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在病毒面前,人类的辈份如此之低,我们更应该像一位小学生,遇见病毒这位老师傅,除了俯首称臣之外,还能有什么作为吗?
《流行病的生与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老师傅”给“小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史。“老师傅”不会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只会让“小学生”越来越发现世界的精妙——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竟然能在人类社会屡屡兴风作浪,在一次次交锋中,它始终没有退却!始终拥有卷土再来的能力!始终能做到置于死地而后生!
生老病老,是人类无法挣脱的宿命。横亘于生与死、幼与老之间的是病。病,作为一个字,被人类所定义,总是“字”不达意的。你既说不清有多少种病毒,也讲不透病毒的来龙去脉。除了增添恐惧与焦虑之外,似乎人类没有还手之力。
《流行病的生与死》使读者懂得流行病对于人类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让人类保持应激状态,在与病毒的交锋中提升斗争本领,弘扬斗争精神。
在生物学家的眼中,生命不是诗情画意,而是数不清的细胞及其基因构成。细胞外层包裹的那层膜对于生命的延续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它是防范病毒攻击的首道屏障,如果病毒以奇妙的计谋攻破了防线,那么人不仅仅会生病,而且会失去生命本身。
病毒何时而来,以何种状态而来,人类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准备着,发明有效的防御方法。尽管做不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也能让人类习惯于各类传染病智慧地并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可是,当我们不够深入了解过去发生的传染病历史时,你只会变得更加谦逊。至少你需要弄清谁敌谁友。所幸,人类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即使病毒仍然来势汹汹,但人类不再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