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某一刻特别担心未来的自己没能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有,时常有。
几乎每个月我都有那么几天会打乱日常作息,熬夜失眠想着现下的状态和那遥不可及的未来。
工作、生活的不顺意,身心疲惫的日子像是悬在头顶的巨石,稍有懒散,便疾速坠落压垮。
心慌、恐惧、焦虑、害怕集体爆发在失眠的夜晚。无法自控,如果说人对自己的惩罚是看着自己日日虚度,那么我应该是王者级别的玩家,裹挟着梦想和计划在日复一日的焦虑和心悸中龟速前行,也因此,走至人生的分水岭才觉迟缓、吃力。
我问朋友:如果我没有走到自己梦想中的地方去,没有变成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是不是就意味着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是我向现实妥协了?
朋友没有回答我,一连几天没有消息,让我有些坐立不安,不就是问个问题,怎么还上升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啊。
大概一个星期以后,我收到了朋友从三千里地外寄来的手写信,她以写信的方式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感念朋友这份深情惬意的同时,也为她的这一举动敬服。
信的内容大概是说我未曾对自己做的事情做过评估,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没有具体的概念,一味凭借个人喜恶横冲直撞,既没有具体分解,也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事情发生时才会变得惶惑不安,如临大敌,如果早前做过评估,有了最坏的打算也不至于变得手忙脚乱急得失去方向。
“为什么是最坏的打算?”
“你预估了最害怕的情况出现,就有底线,还会怕过程中遇到的小小挫折?”
“那如果最坏的打算只是基于眼下,未来若是出现更加无法接受甚至面临生命危机的最坏情况又该如何。”
朋友无奈地加大了音量:“那就从一开始就把最坏的情况放到考虑生命安全上去,只要不死,就一定会卷土重来,生死都置之度外了,你还有什么好怕的,你要相信生命如小强是怎么也打不死的!”
好吧,我承认他这样一说我顿感安慰,也确实打开了新的认知——做好最坏的打算。
朋友的话给予了我方向,使我冷静下来,重新梳理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惊觉原来很多细节我没注意才导致了问题反复发生,我从未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彻底解决,因此,事件、时间、情绪封闭循环,不因年龄变化而消失,甚至愈发困扰着我,这并非外界客观原因引起的,而是自己的糟粕习惯。
这之后,我刻意给自己定制了危机感,如果要开始做一件事情,先做心里评估和心里预设,将最坏的情况一笔一划写在纸上,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就考虑是否放弃,如果能接受,就无所阻拦的去做。
这方法不能说适合所有事情,但却让我在面对低潮期多了些适应力,一早就料想过的局面,切实走进去了反而没了慌张、窘迫、害怕等心理反应,也能第一时间对情绪和突发事件做出判断。
如此尝试了几次,我明白所谓最坏打算其实就是建立心里预设机制,当你已经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实际已经把你要做的事情大致盘条捋顺了一遍,出现什么情况都在大致范围内,甚至很可能你已经预判了要出现的问题,在建立心里预设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预案。
就我个人的尝试体验来看,最坏的打算其实也并非每一次都走到穷巷,事情分大小,小的事情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无非就是磕了碰了失败了,卷土重来就是,若是大事呢,走到到需要考虑生命安全?若真走到这一步,也不是你我能控制的范围了。
人有时候会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这是正常的,因为变数往往就在一瞬间,包藏其中的甚至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路径,如果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步伐?迷茫?无知?非也,这只是找了一个漂亮的借口。
做最坏的打算也并非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只是在预知的范围里尽量减少对事态发展失控时的恐惧,调节自身对情绪和能力的判断做出最有利于当下的抉择。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怎么走都在你的掌控范围里,这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状态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甚至在某一个重要时刻抓住机会跳出低谷,迎接新的开始。
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