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新媒体作者是个很好的行业,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收入不菲,一篇稿件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甚至过万,于是很多稍有文字功底的人纷纷投入自媒体写作的大军中。但也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真正的体会,自媒体作者的容易:
无论何时何地的留意身边的人、事会不会成为写作素材;每遇到一个热门话题,都要较尽脑汁的制订文章脉络,一旦灵感突现,无论几点都要立刻记录下来,生怕一个转身就忘记了,
有时,就算选好了素材,明细了主体脉络,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一定会相应的稿酬,所认,要想通过写作“月入过万”,要轻历的何止“九九八十难”。
前段时间,我的写作进入了瓶颈期,投出去的几十封稿件要么石沉大海,没有回应,要么收到的都是拒稿的邮件,就连发布在个人平台的文章,阅读量也是少之又少。
长时间的被拒绝被否定,一度让我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在自媒体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幸获赠了一本由美国作者吉拉尔德·格拉夫和凯茜·比肯施泰因共同编著的写作类图书《高效写作的秘密》,赠书的朋友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虽然对西方的写作书籍不太了解,但能同时被美国1500多所高等院校所指定为写作教材的工具书,还是很有必要详细读一读。
用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读了全书,才明白原来一篇有质量、有内涵、受人追捧的好文章真的满是“套路”,而自己的稿件之所以屡屡被拒,一大部分原因就是不懂这些“套路”
“套路”一:“他说”
和很多写手一样,我的文章大多时候会以热点、实事案例、热搜事件作为开头,在表述完案例之后会直接代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而本书作者却认为。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作者不仅需要阐明自己的论题,更需要点名文章在回应哪一场更广泛的对话,即“他说”
作者认为,优秀的写作,就是在用文字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话,作者不仅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要回应他人的论述。
写作意味着要进入他人的思想,更要让也人的思想进入自己的写作中。
引入为先的写作“套路”不仅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更是让读者快速的把握作者
写作动机的主要方式方法,即融入了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又让读者清楚的的了解作者真正要表述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沉溺在事件本身的细枝末节中。
“套路”二:“我说”
“我说”既是提出自己的要表述的观点,又是对“他说”观点的回应。
回应的结果无外乎三种:同意“他说”的观点;否定“他说”的观点;对“他说”的某个观点表示赞同,对另一些观点表示否定。无论是哪种回应,作者都需要迅速的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立场。
若对“他说”的观点表示赞成,那么在自己的文章中推陈出新是十分重要,一味的鹦鹉学舌,继续他人的观点,丝毫没有新意的文章会让卖者觉得索然无味,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
若对“他说”的观点表示反对,你需要做的不只是声明自己的观点,还需要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说明反对的原因,让读者对你提出来的观点表示信服。
若对“他说”的观点不完全赞同,那么就要在赞同或者反对中选择侧重点,从而暗示同意或反对的倾向。如果在两者间闪烁其词,拿不定主意,势必会给读者一种“各大五十大板”的意味,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套路”三:整合成文
一篇有意义的文章,除了“他说”与“我说”相结合之外,最主要的是在成文前明确文章的意义和逻辑。
文章的意义在于文章成文后谁会看?谁会在意具体内容?读者在阅读后又可以收获哪些知识和道理?
而文章的逻辑性更是重中之重,一篇没有逻辑的文章,即使辞藻再丰富,文字再优美,语句再感人,也只是一盘散沙,读过之后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在解决了上述问题,文章成文后,更要反复检查文章,确定读者可以顺读全文并准确的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如果以上三个“套路”都已经很好的运用,只是不知道如何让它们更好的连接起来,使文章整体阅读更加通顺,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书中提供的相应模板。
提到模板,我和很多人一样,持怀疑态度,并且在内心是十分抵触“模板式写作”。直到我运用书中提供的写作“套路”与相应的模板成功的投稿并获取了相应的稿费后,才真正的相信,“模板式写作”并不是让作者按部就班,固步自封的按照模式写作,而是给众多“心里有,却写不出”的作者把“心里话”切真的书写出来的一种有效方式。
从如何引用他人的观点,到准确有效的表示自己的想法,再到如何明确文章主旨,统帅全文,《高效写作的秘密》一书给出的45类、262个写作模板,足够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文字写作中。
如果小小的你,真的有一个大大的梦一一希望可以在众多自媒体作者中发光发热,那么不妨
先从《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开始吧,或许,你与那些轻松月入过万的作者之间就只差这么一本书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