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其实,我对阿富汗的全部了解,都没有超出这张名为《阿富汗少女》的照片。
有着惊人而脆弱的美丽,饱含惊恐的深邃眼神,在所有人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所以,曾经因为一再拖延而错过了省博物馆埃及展览的我们,在第一时间去看了阿富汗国宝展,因为,埃及或许会是下一个旅游目的地,而阿富汗,普通人恐怕很难有机会专程去领略战火、苦难和贫穷。
作为中国人,我们已经习惯于对本国文明和历史相对较为清晰的起源、断代和存续,因此,游走在博物馆巨大的希腊式廊柱之间,阿富汗依然像掀开一角面纱,但还是静默无声的神秘女子,美得不可方物。
阿富汗的历史起源至今还不可考。
在展厅中接触到的与其说是阿富汗的历史,不如说是阿富汗被征服的历史;展板上描述的与其说是阿富汗的文化,不如说是阿富汗被影响的文化。
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被展品惊到了。
本次展出的231件(套)展品,全部来自阿富汗的四大考古遗址:
一,作为史前文明代表的法罗尔丘地宝藏,象征了阿富汗农耕文明的昌盛。其所出土的金银器,令世人感慨并想象,最少4000年以前,这片土地上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这些柔韧的金杯如此耀眼,完全颠覆了我对商周时代沉重的黯淡印象,它们的光芒和纹样都是簇新的,很难相信这是4000年前的文物,但是,却足够让人想象它盛过的美酒,它映过的美人。
二,被誉为“坐落于世界最北端的希腊城市建筑遗址”的阿伊·哈努姆,传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所建。在这座遗失之城里,出土了大批建筑构件、雕塑、碑刻、金锭和日晷,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2世纪,从城市布局到建筑形制都是典型的希腊风格。
三,蒂拉丘地6座游牧民族的古代墓葬,出土了更多精美金器,见证了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间游牧文化与定居生活的激荡。
如果说“云鬓花颜金步摇”属于我们对于中国盛唐的印象,那么这些灼人眼目的金器可能要把“金步摇”的婀娜与雍容提前几百年。它们整齐地跌落在当初主人佩戴的位置,连一个最小的搭扣都没有遗失,金冠的背面完整地保留着插孔,每枝金簪可拆卸,是游牧民族的便携式奢华。
四,贝格拉姆遗址,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3世纪中期)的夏都迦毕试。这里发掘出的两间密封于2000多年前的“货仓”,里面有大约2000件来自印度、罗马和中国的文物,为欧亚大陆多种文明互鉴融合提供了实证。
可能之前追过《国家宝藏》的节目,儿子对于参观文物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耐心,几乎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件藏品,连墙上文字说明都没有放过。
仿照《国家宝藏》的模式,我们三人各自选择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国宝,并说明理由。
爸爸选的是“科林斯式石柱头”。出土于阿伊·哈努姆卫城,应是防御要塞处神庙里的石柱头,或是此地军事长官官邸中的石柱头。
理由是:大而完整,这么重的石头要放到几十米高的柱子上去,显示了人力的伟大。
儿子选的是“骑鱼的厄洛斯(丘比特)金带扣”。出土时缝在位于蒂拉丘地3号墓墓主第2件衣服衣领下,由钩和环固定起扣子作用,钩环背面边沿有4个小双环用于固定。图案表现的是爱神厄洛斯骑鱼的形象。
理由是:形象生动,做工精致,色彩漂亮。黄金上做的鱼头、尾都镶着绿松石,身上鳞片是阿富汗特产青金石,眼珠嵌的是珍珠。
我选的是一件最不起眼的人形石柱,“赫尔墨斯石柱”。出自体育场北侧石柱廊的一个石柱础的壁龛内,造型独特。上部是满脸络腮胡须的老者。下部是立方体柱,嵌入柱础壁龛内。因为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赫尔墨斯神和赫拉克勒斯大力神是体育场的保护神,这类石柱便通常被命名为赫尔墨斯柱。石柱上的老者应是该体育场的建造者和管理者斯特拉托,因为发现它的位置处刻有希腊文,意为:纪念斯特拉托出资重建体育场,奉献给赫尔墨斯和赫拉克勒斯神。
理由是:看似粗糙的石头,雕刻的也不是什么伟人先哲,但是简单的刻画中能看出他衣服的褶皱,有纺织品的柔软、在身体上的起伏感、和下坠的感觉,这非常难得,龙门石窟卢舍那的衣褶就有这种生动,但后人仿制的雕像上衣服的线条都潦草生硬,完全不能看。
每一件陈列都令人赞叹,每一次试图深入探究却都被导向与之相关的另一种文明,如希腊-罗马文明、游牧文明、汉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名,则深深隐藏在这些金箔珠玉之间,如同深藏在人们记忆中似昙花哭泣的“阿富汗少女”。因此,展厅入口门楣上那句原本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话便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文化存,则国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