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放
2007年10月17日下午,平原村退休干部薛吉生在村外南坡地里劳作,收工返回途中,在离村子不远的路边土崖跟沟壕里,他无意间瞧见一块半掩于土中的方形石头,薛吉生是薛瑄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人,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他快步上前,轻轻拂去石头上面的浮土,发现这是一块残缺的石碑,更让他惊喜不已的是,石碑上面竟刻有“文清公”字样。他赶忙回到村里,喊来帮手,几人齐心协力将石碑拉回村中薛氏家庙。随后,大家仔细清洗石碑上的泥土,并拓印了一张碑文。
薛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 ,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其理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他是明代第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在朝为官,前后历经了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等七个皇帝,担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官职。薛瑄去世后,被追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明,素有“铁汉公”的美誉。
薛氏家族陵园就在村西南距此大约一华里,这块石头发现的地方离陵园很近,推测大概是曾被他人当作石材挪作它用,损坏后遗弃于此。
现存石碑部分高68厘米,宽47厘米,虽说这块石碑已经严重损毁,仅剩下半部分,好在碑文主要内容尚在,且能清晰辨认。石碑中间刻着“□□文清公第二子讳淳墓”。上款写着“□□正庶尹户工二部员外郎甥高拱辰题;奉直大夫协正庶尹陕西州知州孙薛惟杰书”。下款则是“□历二十三年季春吉日,五世孙苍,六世孙惟顺立” 。
薛瑄育有四子,次子薛淳陪伴在他身边的时间较久。薛瑄在京师购置住宅时,苦于东壁光线太过昏暗,却又无力安装窗户,正是次子薛淳找来废弃车辕,改制成窗子安上。甚至薛瑄69岁辞官回乡时,也是次子薛淳一路护送。据《族谱》记载,薛淳的妻子是张氏,二人育有二子,长子叫薛礼,次子叫薛祜。
这块石碑的发现意义非凡,它为深入研究薛瑄家族繁衍情况以及文清祖茔的原始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此外,碑文中提到“上款:□□正庶尹户工二部员外郎甥高拱辰题”,这里的高拱辰是明万历年间南阳村人,曾担任甘肃巩昌府会宁知县(洪武年改属陕西)、河南府同知、西安府同知、户部员外郎等职,官至户部郎中。他在担任会宁知县时,主持编纂了《甘肃巩昌府会宁县乡土志》。高拱辰的岳父是文清公薛瑄的四世孙薛必 ,这块石碑是万历二十三年,由薛淳的五世孙薛苍、六世孙薛惟顺为高祖薛淳追立,高拱辰作为薛苍的外甥为其题写碑文。
薛瑄出生地平原村与高拱辰出生地南阳村南北相距仅5华里,两村世世代代联姻不断,这块石碑的现世,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两位明代历史名人之间的亲缘关系,高拱辰母亲及妻子均为同乡平原村薛氏名门望族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