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面对情绪很满的人”
比如,以前陪伴的某个好友不断地抱怨她的丈夫多么糟糕,自己的无辜,情绪持续激动而愤怒,刚开始她隐瞒自己的问题,当我了解到比较整全的信息后,我开始接不住,心里充满愤慨,忍不住开始批评她。
* 听了蔡老师的课之后,我发现:
A. 我需要疏导处理自己的愤慨(因为我妈也是推卸错责给我爸,而忽略自己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人类通病)
B. 我可以勇敢向好友表达出我接不住时的真实的感受,比如“你这么说,我感觉……”,而不是拼命压抑,忍不住了就爆出怒气来。
C. 多问问题,了解details,保持“健康的质疑”。
2. 在引导来谈者表达情绪感受的时候,我要避免为上帝辩护或者为来谈者投诉的当事人作辩护,不要随意充当和事佬,要抓合适时机。
3. 溺水者救助的故事。
我发现:由于自己的耐心缺乏,很容易适得其反,差点自己也“溺水”,哈哈
4. 暂停自己的想法,去听“来谈者的故事”,注意“个体差异”,避免主观定论
5. 要稳,慢,留在那里,进入关系。
*总结:以上这些均是我渴望被更多更新和成长。我发现,尤其是对自己的丈夫或父母亲人,关系熟的好友极其容易缺乏长期陪伴中的耐心,尤其是看到对方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又不愿探讨,也不愿回归真理,我很容易冒出来“问题解决心态”。事实上,从“看不到”到“看得到”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经历的过程和时间跨度都不一样。
*这次课程中最大的生命突破:我在父母长期的关系问题上的角色突破以及同步发生的医治释放
【其他应用】
1. 陪伴孩子生病的好友,对上帝颇多抱怨和质疑,当我更多了解details(新手妈妈对很多事的恐慌),并说出对她的感受和负面情绪的理解,她很得释放,也开始平静下来。
2. 探访好友,帮助她的突然爆发怒气要动手打人的5岁小孩疏导情绪~温和平静地看着他,问他是不是不开心?(从他的表情观察到),他点头;then,询问为什么不开心?孩子没说话,so,提供几个选项,孩子对其中一个选项点头(妈妈一直跟我在谈事情,觉得被妈妈忽略了,也因此生我的气),这个过程里,观察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在放松,then,我跟他say sorry,他的妈妈也跟他say sorry,小男生彻底柔软下来了,then,我建议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勇敢表达出来,无需用打人发怒的方式,他一直点头,我也感受到他的歉意,我跟他说,阿姨爱你❤,并一起抱抱(这是之前就观察到这孩子喜欢肢体接触)……小男生很快又开始自己愉快地玩起来。
换做以前,我的反应是要么立刻逃跑,要么就是制止小孩say stop。事后,我处理了我自己当时的恐惧(看到小孩恶狠狠地要挥手打人)。~这件事对我本身也是很大突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