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从官方上来讲,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简而言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有两种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人而培养人。而真正良好的教育,是两者兼顾,稍微不幸的教育,是为人而培养人,而真正不幸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遗憾的是,我们国家正处于第三种教育。
中国的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
其主要方面有两种。
本身的教育机制存在问题,教师的自身素养有问题。
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实质是应试教育,是为了选拔为国家服务的知识型人才,它的作用,在这太重功利的时代添上了沉重的一笔。这种教育,只会教导学生学习“有用”的东西,“无用”的东西简而代过。
“有用”的东西包括金钱,知识,职位
“无用”的东西包括品德,人生,人格
在这种教育机制下,浮现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人人为了追求金钱,地位,从而放弃品德,人格,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尔虞我诈,从而丢弃了人性纯粹的爱与善意,“碰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金钱,不惜丢弃自己的人性,利用人本身的善意来赚取金钱,甚至于害人坐牢,导致现在人人自危,即使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因为害怕是“碰瓷”而不敢伸出援手,而这些,中国的重视物质不重视品德的教育机制理应为其负责。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神圣的地方,是知识的殿堂,散发出鲜花的芬芳。可在我看来,如今的学校,是谋利的地方,是作业的殿堂,散发出一股铜锈的臭味。学校的本质不再是为了学生本身,而是为了金钱,升本率。就我们学校来说,把全部的教育力量和好处都给了美术生,然而更过分的是,如果你的美术成绩不过线,就会把不过线的学生统一放在一个班里管理。理由是,不过线的学生会影响过线学生的学习氛围。我也是一个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学生,就因为美术成绩不过线而差别对待,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大的伤害。在其它学校,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究,这无疑会培养学生的过度竞争和不平衡心理。
而且,学校的教育机制化十分严重。
我曾向老师提出修改作业题目方向的意见,就是提出可以布置一下情感类的题目,友情,亲情,爱情,不一定都是社会类题目。因为做多了未免会有一丝丝反感。而老师说,这是由学科组组长统一管理的。而学科组组长也说,这是上面教育局统一要求的。
而且,学校总是定各种资料让学生购买。
作为一个学生,认真做好一本练习册比做五花八门的资料好的多,而他们却说,买有益处,不买有坏处。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基础教育围绕着中高考,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中高考方面的训练。
其教育内容造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和过度的竞争心理,使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
对课本内容的过度崇向和对作业的过度依赖。
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死板的精神,缺乏了创新型思维和文学思想,在我所关注的学生圈子,学生是极少关注文学的,其原因,是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还有学校的不提供和不引导,而文学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能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身思维的创新,而中国教育似乎并没有往这方面发展。
文学,是教育的伙伴,文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要求的发展,一向是平行的。
——杜勃罗留波夫
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作业,从而缺乏学习生活的时间,甚至于对生活一窃不通,白蜡烛不知为何物,而这,都是学校重视知识而勿视常识导致。其实人生的真正难题从来不是A.B.C,而是以后的独立生活。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而不是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书籍教育让人免于愚昧,而生活教育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而不是单单为了应试而教育,而中国即脱离了书籍,也脱离了生活,中国的教育正离本质越走越远。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
—— 爱因斯坦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
—— 加里宁
不能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学生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本质问题,应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机制在哪都是一样的。,而一些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一样优秀,就在于教师的不同(我不是评击教师的优劣)不同不是指学位和知识,而是思维的不同,优秀的教师会更注重灵魂的教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是教师教育的本质。
一个思维优秀的教师。
他不单单教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教导学生学习品德,人格,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还注重实践教育,并且以身作则,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这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激发学生本身的爱与善意和求知欲。
兰会云“80后硬核”网红老师。
他把网红歌曲作班歌,带全班学习通宵打游戏,毕业之后和学生们骑行1800公里。在枯燥的高中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变着花样丰富学生生活的班主任,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而且,班级在兰老师的带领下,从高一时期的差班,乱班,到高三毕业时纪律严明团结善良的团队,这些,都是兰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魅力完成的。
这种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
它能够培养最接近理想的人格,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与外部世界建立最良好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们敢于面临挑战,勇于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如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生命怒放。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
——陶行如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 陶行知
遗憾的是,这种教师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教师只是在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仿佛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达到学校派发下来的成绩线,不惜以各种补课,堆积如山的作业来压在学生身上,然而,他们说,我是为了你们好,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这疫情期间,老师的教学弊端便显露出来了。
没有作业的学生仿佛长了翅膀的老虎,无拘无束,然后,老师发现了,作业来了,于是,我们心怀悲痛来面对这海量的作业。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不足,他只会培养你学习,不会培养你爱好学习的乐趣,其后果就是在没有了老师之后,学生就不再自觉的学习了。教育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把知识忘记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真正学到的。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教师不再教导思想,品格,而是向学生灌输物欲至上的思想,这样真的对吗?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跳舞、画画,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名列前茅,后又考上国外优秀大学读研,父母亲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认为孩子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可最终孩子进了监狱……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然而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教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有灵魂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有“尚贤砺业”的精神,将爱与责任作为自己职业的灵魂,始终充满育人的幸福感,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有灵魂的教师,要始终专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专注于唤醒学生的独特,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象贤中学
教师师德败坏也是教育弊端的重要原因
教师们走形式主义,上课了来,下课了走
很少会去关心学生
对好的学生优先对待,对坏的学生恶劣对待
学生犯错从来不去了解原因
只是一昧的责罚
为了职位和工资一味地迎合邻导
不切合实际的教导学生
甚至于诬骂和冤枉学生
从来不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
今日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并不容乐观。罗素说,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于国家和社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 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声 ,我担心的是,今日的学生在将来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不再会出现值得感念的老师形象。
——周国平
最后献上周国平老师的对现代教育的看法。
是到全民向教育提问的时候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暏,有什么理由继续忍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
在这教育机制和教师自身素养的两大问题下。
我希望,中国的教育机制能重视精神教育,创新教育,文学教育,做到智育德育一起抓,学校要消除差别对待,符合实际的合理教学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动不动就作业作业,而且,还要注重师风师德,真正做到教育学生。
也祝愿今后的学生
青春不再是苍白的,不再记得是天天考试
而是留下特殊难忘的记忆
——杨旅之冠
(本人亲笔墨写,请勿抄袭盗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