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伏羲画八卦而河图洛书使天、人感应,在中华这一古老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他们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到了今天,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就成了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有着强大的前进定力,来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传承的结晶,《周易》象天法地,是我们认识世界、沟通自然、提升自我的经典准则。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感召着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立德修德,拼搏进取。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诉说着我们的祖先面对逆境灾难,不畏艰险,愈挫愈勇,奋勇向前的精神依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理应传承中华文化里的这些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实干创新,担当奉献。
做好文化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国策之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影响各国,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世界尚且如此看重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国人岂不更应该从历史文化中借鉴智慧,汲取力量。
四书五经,是立德之本,《弟子规》《孝经》是修身之基。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二十四史的严谨信实,唐诗的气势磅礴而委婉含蓄,宋词的一唱三叹而雅俗共赏,都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唱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实主义的《诗经》流淌着浪漫的气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浪漫的《楚辞》洋溢着现实的忧思。昔日的曹雪芹穷困潦倒,今天的《红楼梦》却养活了一大批红学家,“红学”成为了世界性学问。新时代的我们自然更应该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不断学习,坚持积累。
如今,国家之所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是因为当下的青少年中,喜爱支持民族文化产品的人日益减少,从中折射出的是文化认同的缺失。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方能构筑文化认同。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改写了历史,如今“一带一路”引领着世界,开放、包容、共享、共建,需要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如果我们自身都缺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怎么去做“一带一路”引领者?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是文化自信的创新。风靡一时的李子柒展示了文化的诗意,她的悠闲、从容表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诗意美丽的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文艺是时代的传声筒,我们从中体味到的信息是,国家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既要理性的工作,又要诗意的生活,既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让文化支撑梦想的起舞,又能淡泊名利,放慢脚步,顺其自然,让经典引领诗意的人生。
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理性的工作,需要的是清醒,那些认为祖国很快就会引领世界,“万国来朝”的历史即将成为现实,是文化自负的表现,并不理智;诗意的生活,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卑,总是以华人在海外受到歧视为由,认为祖国还不够强大,未来发展前途未卜,则是文化自卑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诗意,而是‘失意’。
纵观这次疫情背景下,美欧等国的围堵打压,其本质上就是文化隔阂、文化歧视。面对逆境,只要依靠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应对各方的挑战,化危为机,再加上国家内部实施的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曙光在必在前方。
文化自信,助力着我们的青春梦,文化认同,丰满着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助推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看吧!“嫦娥奔月”再不是神话,“蛟龙入海”不仅仅是传说,我们已能用“天眼”阅读浩瀚的宇宙,我们正在用“北斗导航”傲视珠峰,5G时代正创新着人类的生活,“一带一路”正沟通着欧亚的征途,女排夺冠正振奋着民族精神,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正喷张着世界的眼球。
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吧!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再次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时代,创新,实干、拼搏,把中国文化的绚烂之花,绽放在青春梦、中国梦的求索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