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没有萌发时,对世界是懵懂的。自我意识是人区分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对自我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区分自己和妈妈。
第一个过程是,世界是我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我的。这时,孩子处于一个主观的世界,他们认为自己所想就是别人所想的。所以,孩子会表现的很自我,有脾气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而且,他们甚至去“抢”别人的玩具,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些玩具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这不是抢,只是拿回来而已。
物权所属意识,先在家里,熟悉的人之间来学习。慢慢的,孩子会发现,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熟悉的人,拥有某个东西,比一个陌生人,拥有某个东西,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意识到,这个杯子是妈妈的,这个杯子是爸爸的,这个杯子是宝宝的。我们透过具体的事物给到孩子这样的概念,在家里给孩子规定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和区域,里面的东西孩子自己做主。透过家里的物品,慢慢的来区分,先从实物开始,让孩子明确,每个物品的所属。
然后,逐渐的,慢慢的,告诉孩子,抽象的概念也是有所属的,也就是思想的所属。妈妈认为好吃的东西,孩子不一定有同样的看法。同理,孩子认为的事情,是自己的认知,别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这个过程需要一直持续到孩子6岁左右,他们会不停的来调整自己的意识,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会叛逆,会出现攻击性,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体现自己能力和力量的表现。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所以,我们应该趁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尝试穿衣,吃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对应的场景下,就让孩子自己来完成。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加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一方面很好的满足了孩子想要自己来的想法,让孩子很有自信,也愿意自己来。
同时,孩子也会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比如,孩子想要自己过街之类的肯定不能让孩子去做的事情,我们就要耐心的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做,什么时候可以让他来尝试。比如,孩子想要自己过街,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看,车来车往,很容易撞倒人,车什么时候开过来,你还没办法判断,现在你还比较小,等到你8岁的时候,妈妈带你练习好了,就可以自己过街了。这时如果孩子还哭闹,你可以告诉孩子一个标准,我们要先在家里测试一下,如果你能通过,那么妈妈可以带你尝试。测试的方法是,妈妈从左右两边滚很多小球,你在规定的时间里面,把小车慢慢开到对面去,不能碰到任何一个小球。(模仿过街的场景,看孩子的判断,反应和应对)
我们在很多地方,尽量的尊重孩子,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我是很重视的,如果不能答应孩子,至少可以给孩子具体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想哭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哭一会儿,我们可以陪伴孩子,但是不能主观的阻止孩子哭。这只是情绪的发泄而已。孩子生气的时候,告诉孩子可以发一会儿脾气,再慢慢冷静下来。
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不愿意做一些事情时,尽量理解他们,同时告诉孩子家长的立场和界限。有些时候,孩子不愿意洗手,我们可以等他们洗完了再提供食物,孩子不愿意自己走,我们可以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再走。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给一个缓和的方案,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孩子想在地铁上到处乱跑,我们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影响别人,同时自己也很危险,如果要跑,我们就下车跑够了再搭地铁。
尊重孩子的意愿不等于什么事情都由孩子做主。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让孩子做主什么,不能让孩子决定什么,是家长非常清晰的一条界限。比如,上幼儿园,比如去哪儿上课,比如,要不要搬家……这些事,就不是孩子能决定的。大人不要把自己的选择焦虑交给孩子。要为家长自己的选择负责。
还有就是,如果要让孩子选,无论孩子选什么,家长都需要欣然接受。
如果,问了孩子要吃苹果还是梨,就不能在孩子选了梨以后,告诉孩子苹果才是优良的选择!很多家长会犯这个错误,经常想让孩子做一件事,但是,语气却是询问的方式:现在就走好不好?我们现在就睡觉好吗?如果是需要孩子执行的事情,我们就需要直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需要走了,或者稍微缓和一点的肯定语气:我们5分钟以后就要离开了。要睡觉时,就直接说,现在是睡觉时间,我们需要去睡觉了~透过这样的语气,虽然孩子不一定执行和遵守,但至少,是表明了我们的态度,不是问他,让他选,而是,需要做什么,这是规则。
当我们既尊重孩子,又给到孩子界限和规则,那么,孩子的自我意识就能平稳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