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介绍
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作为从无到有的新城区,需要打造一个吸引外来人口的关键资源——随着政府、学校相继由东胜区搬至康巴什区,城市的发展定位逐渐确立为教育引领。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吸引着外来人口,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升学率。然而,由于人文生态的失衡,围绕市一中的各主体展开分析,无不感受到一种“围城”之感。
2、 个案分析
1、 外部互动之围:
封闭:“空间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基础”,鄂尔多斯市一中占地64320平方米,在校师生接近4000人,然而相对于城市的日常生活,鄂尔多斯市一中的运转是独立存在的。在严苛的时间管理制度下,学生们在城区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被学校强制要求住宿,缺乏跟社区与社会的互动。总的来说,在跟外界的关系上,市一中是非常封闭的。
垄断:市一中作为整个地区教育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吸引了大量优秀师资和生源,导致名校效应明显,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地区教育供给中的垄断地位。然而,这种垄断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增加了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难度,可能加深地域间的教育不公,甚至对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内部管理之围:
高压隐患:衡水模式的本质是以更激烈的手段汇集地方的优质生源,是一种将学生向外推的培养模式,进行更高强度,更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为了应对当时考试评价制度,市一中模仿衡水模式面向全市吸纳生源,在强调“成绩”重要性的同时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强竞争、强管理的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教学压力,学校师生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隐患。
变革困难:然而,由于该教育模式确实带来了良好的成绩,托举出了家庭乃至学校的希望,如若放弃这种模式,可能会失去当前已经积累的优势和社会认可。基于此,市一中需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保持学生竞争力之间进行权衡,以平衡教育压力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至于如何变革,则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寻求更为持续和有效的教育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