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年,是我高考后的第十年。
回想十年前,平日里成绩平平的我,无意中的超水平发挥,考了全校文科专业第四,超本一线40多分,成了班上最大的黑马。
这件事,我至今洋洋自得,但却也是我心中的一个包袱。
为什么?
因为当年那帮考的比我差的同学,有好些现在混的比我好,不是经理就是行长;还有一些成绩差到没上大学的同学,直接开了公司,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学渣”大行其道,“学霸”无用武之地。这是知识分子的悲哀,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悲哀个毛啊,现在大学生值几个钱啊?”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另一个当年考的比我还好的高中同学说的。真TM有道理。
01
大学文凭还值不值钱?
不值钱,真的一点也不值钱。
几年前就有很多段子在讽刺这个现象:“学霸”来到当年同班的“学渣”同学开的公司打工,“学霸”成了工人,“学渣”成了资本家。“学渣”剥削“学霸”,这不是什么狗血剧情,这就是活生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
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我们父辈那会儿,大学文凭可是自带光芒啊,谁的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学生实在太多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
什么概念?就是将近全国人口的1/7都是大学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你说大学生怎么还能“贵”的起来呢?
所以,一般大学不行,还得是名牌大学;名牌本科还不行,还得是研究生——招聘的门槛越划越高……我们毕业那会儿,本科生找工作难;现在这会儿,研究生找工作都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找工作难,就是不值钱了。因为需求大于供给了,价格就要降低了。
02
上大学还有没有用?
有的人会反驳我说:“也不能全盘否定大学生吧?现在各行各业里依旧有很多精英都是大学生啊,他们在学校里就品学兼优,到了社会上也成了栋梁之才。你能说不是大学的功劳吗?”
当然是大学的功劳,但是这个功劳归功于他在大学里练就的能力,而不是因为大学这张一纸文凭。
在过去,文凭就是知识的代名词,知识就是能力的代名词,因为那个时代,知识匮乏。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学里的知识,毕业之后走进职场并不一定够用,甚至都不一定管用。因为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信息传播的太快了,传统的大学还在沿用印刷时代的知识搬迁方法进行教育,在我看来,早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
我大二的时候,互联网经济已经兴起,当时我们新开了一门课叫《互联网经济学》,这门课已经算是很跟得上时代了,以至于这门课都没有课本,只有老师自己整理的课件。但是毕业之后,我们就发现,互联网时代已经接近尾声,移动互联来了,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最新的”那一套又不够用了。
怎么办?走出校园从头学。
现在这个时代,依旧讲究能力,但是文凭早已不是能力的代名词。
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迭代更新认知的能力,快读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在职场里的立身之本。这些能力虽然在大学里也可以学到,但是更多的还需要走进社会,走进职场以后从头学起。毕竟,学校里学的更多是用来考试的。
那么,大学究竟还有什么用呢?
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
“大学里最有用的资源其实就是两样东西——书和老师。进一步说,就是海量的书籍资源,以及优秀的精英教师。”
这一点我并不赞同。如果说这句话在我上大学那会儿还算勉强正确,但是在现在已经彻底站不住什么脚了。
首先,书的数量,早就不是问题了。电子书的普及,甚至有声书、视频教程的浩瀚以及触手可得,让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另外,“老师”这个资源的独占性一定程度上也被互联网破解了。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得到”“知乎”等等知识类的app上,有太多的优秀知识服务。比方说薛兆丰教授的《北大经济学》,以及很多其他商业大牛、行业精英最前沿、最新鲜的知识和经验,很多在学校里根本都学不到,但这些知识确是最有价值的,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而且,这种授课方式比原来的那种高校里的师生关系似乎更自由、更亲切,更持久。
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永远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老师≠教师,在某个领域里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不一定是职业从教人员,而应该是在这个领域里真正有真枪实弹经验的老铁。学校里那么多教授,并非人人都是行家;图书馆里那么多书,也有很多都是滥竽充数。
免费,免掉的是货币成本,但是增加了筛选知识是否优劣的时间成本;付费或许才是更经济、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福利,注定要打破传统的文化门槛和知识壁垒。
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呢?
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性。
群体的意识都是有滞后性的,游戏规则的变化永远不可能一朝就变。但是人都是“趋利”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的大学必将淘汰,除非他们转型,除非他们革自己的命,否则自会有“新的大学” 来替代它们。而且我们已经看到高考人数近几年在递减的趋势,这不是什么社会的进步或落后,这是市场的正常现象,这是大家在用自己的脚投票。
在我看来,“大学”在当下其实是一种身份,是一种越来越平民化的身份,它是一种历史遗留,带有一定的风俗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没有意义。总有一天,“XX大学毕业”这个身份会被人淡忘,人们相见的时候,不再会问你是从哪个学校出来的,而是问你最近在看谁的书?在听谁的课?
03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还有什么能改变命运?
别无他法。
知识从来都有用,人类的命运从来都是被知识改变的。只不过,你需要掌握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且正确地使用它。
当今时代,有用的知识不再是躺在书本里死气沉沉的文字,而是即时应用在各行各业里的关键信息,行业规律、思维模式、解决方案、处理细节,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知识。它不一定需要你博览群书,但一定需要你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纸上谈兵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真操实干变得越来越势在必行。
知识的专业性、及时性、有效性,缺一不可,这就是知识的效能。
能改变命运的人,一定是有知识的人,他的知识总量不一定很高,但是他的知识效能一定是超越常人的。
而知识效能低的人,注定永远平庸,甚至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04
高考≠大学≠职场
最后,我想对已经上了大学和即将上大学的那些学弟学妹以及因为没能考上大学而自怨自艾的朋友们说:
高考牛逼不等于大学牛逼,大学牛逼不等于职场牛逼。高考考砸的人,不一定大学学得差,更不一定职场混的差。每个阶段都是一场牌局,每局抓的牌都不一样,每局都得认认真真地好好打。
这一局输了,下一局还有机会;这一局赢了,也不一定就是最终赢家。只要你还在牌桌上,你就有资格继续打,你就有机会能赢。只要别人还在牌桌上,他也就有机会能赢你。
牌,好不好要看手气,但是输赢也要看技术。运气是顺子,知识就是王炸。寻求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年龄之说,没有渠道之说,没有毕业之说。
无论是是否身在大学,都希望你们能抱着“去TM的高考,去TM的大学”的态度,因为它们都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也注定不是通向未来的唯一大门。
因为知识更便宜了,获得知识也更容易了,它再也不是只在大学里才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里处处是机会,这里处处是大学。
微信公众号:私奔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