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选公司
(1)好生意和坏生意
根据好公司的定义,好公司能够继续好30年。假如一家公司只能好3年,那就不是好公司。
2点启发:
第一,如果一家公司,你不能判断30年后是不是还在,那这便不是最好的投资对象(注意我说的是“不是最好”,“最好”意味着最高标准)。
第二,如果一家公司过去没有持续获得高ROE的记录,而你想得出这是个好投资对象的结论,你就得“预判”未来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而这种预判则是超高难度动作。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在投资里最好是拥有良好的企业,能够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进行定价,而且不会有巨大的资本投入来应对更大的销售额。
第一个,公司产品/服务的价格,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个,为了赚更多的钱,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①好生意2个特点:
第一,抗膨胀。你几乎可以通过企业在决定价格上涨能否持续时所经历的痛苦,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实力。
第二,为了赚更多的钱,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投资者最好能具备和消费者沟通交流的能力,能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确实用不着高深的学术知识。
巴菲特告诉我们,好生意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服务被深深地喜欢,消费者对其充满好感。而要找到有这种产品/服务的公司,看起来简单至极的方式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这确实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彼得.林奇讲的“逛商场、找股票”,其实是很好的方式,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②常见的“烂生意”:
劳动密集型生意、资本密集型生意、营运资金密集型生意,都是“烂生意”。
(2)看得懂
“选公司”,就要看懂公司,“看10年”。“懂”一家公司意味着可以对这家公司的中长期未来——10年甚至更久,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不容易,但偶尔也可以做到。
对我们认为无法理解的企业,我们不会花一分钱。而我们对“理解”的定义是:我们能评估该企业未来10年的发展前景。
投资就是要预见未来。你不会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得到回报,你只能因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获得回报。只有在你洞察未来的时候过去才会对你有用,但是有时候过去并不能让你洞察未来。
①经常犯的2个错误:
第一个,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过于关注公司的短期经营成绩。
我们在并购任何公司之后,公司头两年的报表如何,我们根本就不在乎。
如果我们认为未来盈利能力的现值,相对于购买价格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就不会为第一年的数字所左右。
第二个,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太关注细节。
应对“公司前景判断难度很大”这个难题,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找那种业务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公司。预测这种公司未来的难度一定会低很多,毕竟看懂现有的生意比预测未来的生意要容易得多。
投资“挑软柿子”这种做法事建议所有人都采用的,但对不同的人来说,“软柿子”可能是不同的公司。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够掌握的“软柿子”,这就是“能力圈”的概念。
②villike 如何选股
第一个是ROE(净资产收益率),这代表公司拿股东的钱去赚钱能力;
第二个是我自己创造的指标:关键比率,公式是ROE除以分红比例,代表的是公司将收益留在公司继续享受高ROE的能力和机会。
具体标准:
第一,过去10年公司ROE大于等于20%的年份;
第二,以及过去10年公司关键比率大于等于0.4的年份,其数值要大于等于7。
由此选出的公司进入研究名单。
关键点:
第一个,你要非常熟悉公司的产品,至少要有机会做到非常熟悉。不要“先选行业、再挑公司”,因为行业好并不能保证公司好。
第二个,要理解一家公司,就要看大量的年报和公司披露的信息。
第三个,沉浸其中。每次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好像沉浸于一部电影。可以坐在书房里,不看不想任何其他东西,就只看跟这家公司有关的一切。在这个沉浸其中的过程中,关于一家公司的投资判断和决策,就能逐步清晰了。
第四个,思考的视角是“假设他们要把你聘为CEO,或者要你买下整家公司”。
第五个,“有什么是我不知道却需要知道的”。这就是拾遗补缺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通过很多的信息检索来实现,也包括打电话到公司去询问。
第六个,“写故事”。说到底,“写故事”这种形式,本身保证了一件事情——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圆了”。这一点很重要,一个自己都讲不圆的投资机会,一定是一个自己没想明白的投资机会。
假如我想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我希望能知道它的市场份额、利润、利润变化趋势等所有东西。除非我知道这个行业的其他公司都在干什么,否则我不可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所有者。
要投资一家公司,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知道这家公司的一切,当然,也包含了公司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何做:
第一个,如果一家企业通过了你的初筛标准,接下来,就是认真地读与它有关的一切内容。如,这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以来所有的年报和重要披露信息都看一遍。
第二个,管事获取信息不行,要试着把所有的信息串起来。
如何分析公司:
第一,根据自己的选股标准筛选分析对象;
第二,对这家公司的历史关键数据做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三,试着判断这个生意的性质;
第四,去看公司的竞争优势;
第五,运用自己的分析框架尽量多看公司;
第六,根据自己分析的触感以及日常的阅读,反向修正自己的投资分析框架。
(3)企业文化
通常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有好的企业文化,那么这家公司在很大概率上会有好的董事会,而好的董事会会找到符合好企业文化的管理层,并持续监督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和好的管理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我们看到的管理层的所作所为,就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外显表现。
①巴菲特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找那种对股东坦诚的管理层,几点关键:
第一,管理层向股东坦诚地汇报工作,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第二,如果我们发现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并不想让我们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那考虑不要投资这样的公司了。
第三,管理层是否把“和股东坦诚沟通”放到最高优先级,并不是决定投资一家公司的必要条件。
企业要有强大的竞争优势。那最好的管理层是什么样的呢?当然是要持续思考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护城河——的管理层了。
竞争优势最核心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一家企业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用户/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管理罪应该关注的。管理层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长久地、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了:消费者导向。
最后,管理层一定要能做到“心无旁骛”。很多管理层会迷失在“打败竞争对手”或“成为行业第一”这样的邪道上。
②两个管理层“走火入魔”的征兆
第一个征兆,管理层明显开始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表现“看起来”好一些。
第二个征兆,就是管理层开始把大量的注意力聚焦在股价上。
02 如何估值
任何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是从现在到审判日这段时间产生的现金流,在所有不同资产之间以一个相同的利率进行折现。
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简称P/E或PER),也称“本益比”、“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简称市盈率)”。市盈率是指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每股收益,EPS)的比率。或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东应占溢利。
折现率是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单位资产增值率高,所有者拥有资产价值就低,因此收益率越高,资产评估值就越低。
(1)估值的因素
我不会去寻找像市盈率这样的单一指标来决定投资什么。你需要寻找你真正了解的公司,并且是那些你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看到有现金产出的公司。然后,如果你能以大幅低于其现金折现价值的价格买到它,那就够了,这和其从事什么生意没有任何关系。
用市盈率这样的单一指标是无法决定投资什么的。能否投资一家公司,取决于你能否看到它未来的自由现金流,这是最关键的。
2个关键:
第一,不确定的生意就不应该估值;
第二,只要估值,就应该用同样的折现率。
(2)找到一目了然的好公司
对一家公司的估值只有在满足两个条件时,才有实操的意义:
第一个,公司的确定性足够高,“值得”被估值;
第二个,相对于市场价格,估值有明显的吸引力。
03 如何交易
(1)买入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有用的筛选标准。如果你有两个追求者,而且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好得多,你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另一个聊了。
在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时,你内心应该有一个“最低标尺”。换句话说,如果一只股票不能给你带来一定数量的预期收益率,你的这种投资行为可能就是不划算的。巴菲特把这个“最低标尺”的收益率界定为10%。
(2)仓位
在我管理我的合伙公司的时候,单只股票投资比例的上限是40%。
(3)持有
我们买入企业以后,在持有企业的时间里,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这个世界——也包括你持有的公司——在一刻不停地发生变化。如果你选的公司是好的——这意味着公司的竞争优势稳固、企业文化良好,那么这些持续的变化不应该给公司带来不能承受的压力。所以,在持有公司股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做的是频繁地买入卖出。
(4)卖出
真正的好公司,是非常难找的。所以,如果你找到了好公司并且在合适的价格买入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干坐着,假装股市不存在”。
要强调的是,这种做法绝对不是自欺欺人,其虽然看起来“傻傻的”,但切到了投资的命脉——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公司上市无关。
我们一旦卖,一般是全卖光。我们不分批降低仓位,不是先降到90%,再降到80%,那不是我们的风格。一旦我们改变想法,我们不扭扭捏捏的。这一次我们卖出的价格,比我们买入的价格低很多。
(5)犯错
第一个,理念不正。要坚信“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不能频繁做交易。
第二个,看错公司。自己原来以为是伟大公司的标的,后来可能发现只是个优秀公司、普通公司甚至是烂公司。
第三个,价格买贵。不要买贵的。价格,是投资中唯一完全由我们决定的因素,下次向冲动地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前,务必反复默念这一点。
第四个,没买够。设定好交易计划,然后到了价格目标时,严格执行。
第五个,卖飞了。注重自己商业理解力的提升,进而让自己心里对公司的质地和内在价值更有底。
04 天生投资者的特质
(1)珍贵的品质
独立人格、不犯致命错误。
(2)榜样的做法
重复做对的事情。
我们喜欢深入研究公司,不管最后买不买,我就是觉得研究各种类型的公司都有意思。
我一直认为能做好投资的人,一定是一个对商业世界感到好奇的人。
一方面,我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另一方面,我也尽可能客观地认清自己能力圈的边界。
没有什么比观察企业如何运作更能帮助你对企业的未来做出判断。当你明白什么东西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什么东西并不那么有竞争力,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会增加你的知识。
我会读很多书。如果你对投资感兴趣,可以先选择会计。我会大量阅读投资书籍,我会和商界人士讨论业务,找出他们认为的是什么让他们的业务运作得很好,或者他们哪里存在问题以及原因,你需要尽可能地从各方面去学习。如果它让你兴奋,你会做得很好。如果你懂商业,你就懂投资。投资只是资本配置方面的业务决策。
我们在买入一家企业以后,要告诉自己的第一个事情是:这只是一笔成功投资的开始,而远远不是结束。
接下来——或早或晚——你所持有的公司一定会遇到问题。它们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偶然或必然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会让你感到非常棘手。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可能会造成股价大幅下跌。对投资者来说,这种时候重要的不是关注股价,而是盯好公司的经营。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在所持有/关注公司的半年报和年报出来后,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尤其会关注公司的竞争优势变化。另外,在持有的过程中,对投资书籍的阅读、对其他公司的分析,都会时不时给自己一些灵感,让自己从不同视角思考自己持有企业的情况。
如果你对生意本身真的感兴趣,这将是一个妙趣横生,时不时让你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觉的过程。
我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我,我是天生从读书中学习的。在阅读中,我可以以有效的速度学习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不断地挑选足够的书,你会学到很多,也许这是一种低效的方式。如果你读了20本感兴趣的书,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不过,你不会知道你是在哪一本书上学到了东西。
05 投资者理想的大结局
(1)为谁工作
如果你需要现在的工作,你无法做出改变,你的孩子必须吃饭,等等,你就得面对这样的现实。但当你处于可以做出选择的位置时,我总是告诉来拜访我的学生们,去为你钦佩的组织或你钦佩的个人工作。
(2)赚钱和消费
都说能否接受“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能否做好投资的关键之一;而我认为能否适时适度地“及时行乐”,恐怕就是一个人能否幸福生活的关键之一了。
(3)和爱的人在一起
我很少接受采访或参加新闻节目。我经常被邀请,但我基本不去。坦率地说,我更愿意和股东们在一起。今天我很高兴看到大家都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