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一种符号、一种情结。
十位唐代才子的经历合集,属于借用诗歌讲故事。
书名和人物的事迹并不匹配,如韦庄、张九龄的事例多是发生在中老年。少年意气,大概更符合李贺和陈子昂等年轻时就崭露头角的才子。作者显然更喜欢韦应物,给他的标题便是《曾有少年时》,“去天尺五”的韦氏少年,如果不轻狂,大概没有人配得上此等少年时。
副标题《大唐才子风华录》,“才子”用得很巧妙。其中李昂较为特殊,他的头衔中并没有诗人,也不是像李煜、赵佶等以艺术水平高而出名的帝皇,尽管有诗作存世,但作者没有在其篇章中引用,印象中其他场合也没有看到过李昂的诗词出场。刚看完的《宋词群星闪耀时》中,同样选取赵佶进入词人群。两者对比,李昂的才华为大众所熟悉的可能更小,大概缺少方文山为他写一首歌,最后只记得是一位保护不了孩子的父亲。
由李昂、韦应物等人的经历可以看到,大唐群星闪耀。少年之气是天地不可再生之物,很多事情只有少年的用冲劲去做,一旦过了年纪就很难复刻当年的行动力,世上的羁绊多了之后往往瞻前顾后。诗人们才华横溢,天地的灵气都汇集在他们身上,但他们的灵气绝非只有少年时期望为国家做大事的豪气,也有夹杂了无法实现政治抱负,郁郁不得志、亲人离世等各类情感的汇集。
其实,作者本人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的出色表现,使人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热忱和才华。
此外,选取非一线诗人的人生经历和重要诗作,创意的将他们的人生简单串联成起了唐朝简史,重要节点中如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和朱温称帝等时间,都以诗人的视角来看待。当薛涛在蜀中被韦皋圈养时,韦皋也同二王和朝廷内外各方面势力都产生了裂痕。与此同时,李贺结婚了;当仰慕温庭筠的罗隐在吴越期望恢复大唐正统时,韦庄可能正在难过浣花被送入宫中。
印象中,2008年后,市面上看到诸多以安意如、江湖夜雨、白若梅等人为代表发布的诗词鉴赏类书籍,他们将一个个所谓的冷门诗人推向大众视野,尽管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自此之后看到诗歌类书中的诗人,大多觉得是熟人。本书中许多人的作品虽然在本书中没有出现,但都是语文课上要求的必备古诗词,如罗隐的《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等,故而本书的人物选择上没有带来太大的惊喜。
有意思的是,针对同一句诗,不同作者产生的不同解读,往往能带来不同的角度。如谈及高适和杜甫在成都时关系亲密度。本书中认为高适听说杜甫没有住处,在寺里落脚,写了一首小诗寄给杜甫,全诗满是敷衍的味道。在高适面对杜甫没有“交情老更亲”的变化。两人的关系已经已经身份和时间的变化,变得疏离。在《唐诗里那些没讲完的故事》中认为高适会经常接济杜甫,给他送去米、油、钱,帮他建起草堂。所以杜甫写下了“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等诗句,761年左右,高适太忙了来不及送去米、钱,杜甫也会写下“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从杜甫写诗的状态看,更像是因为社会身份的关系,导致两人没有以前亲近,但高适对杜甫也谈不上敷衍。更像是两人懂得明白把握边界感后的常规社交距离。天宝三年一起愉快地找仙人,采仙草的三人组中,李白则不明白,穷和立场是不一样,高适可以救济贫穷的杜甫,但是很难直接营救走错阵营的李白。《盛世的崩塌》中认为,正是高适更人带给了杜难得的舒适时光,才使其有精力继续忧国忧民,解决了温饱的杜甫又开始忧国忧民,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