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办事,我们听到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托关系,找人脉。”
初中考的时候,体育是很多人的致命伤。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考到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地托人找关系。
举个例子,体育考试,很多人明明在平时就是一个小乌龟,但当成绩出来的时候,有人大吃一惊。因为小乌龟的体育成绩居然接近满分。
毫不夸张,也毫不意外。关系和人脉的力量让人总是少了那么些波折。
看书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对话。一北大学生问老师:”是认真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老师回答说,”所谓的人脉很重要,但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当我们去书店转一圈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某个专区中找到那么一些关于“人脉”的书。《人脉圈的智慧》、《人脉决定命脉》、《打造你的黄金人脉》等等,数不胜数。
那究竟什么叫做人脉?
根据辞典里的说法,人脉的解释为“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经常用于政治或商业的领域,但其实不论做什么行业,人人都会使用人脉。
但你知道吗?实际上,人脉只是说明你认识对方,对方也认识你,只算是认识,人脉永远比关系低级,关系才是人脉的升华。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更多人说是是“靠关系,而不是靠人脉。”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或者没背景的人而言,人脉是一个遥远的字眼。我们没有当官的亲戚,也不认识网络牛人。我们怎么才会有人脉?
都说大学就像个小型社会。在这里,你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那么一些“势力”。
我有个朋友,在大一的时候在班上竞选入党积极分子的名额。本没有选上,但后来据说系里多出了几个名额,便让她入选了。但在领书的环节,负责人却说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感到不解也有些着急。便直接发微信给辅导员问为什么,是不是她在哪方面做的不够好所以被刷下去了。
结果,这位辅导员告诉我的朋友说:“这和你做的好不好没有关系。你要知道,在大学,做不做的好有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你有没有印象,知不知道你。”
我那位朋友一下子清醒了。在这件事中,如果你没有经营好和你的负责人的关系,即使你做再多也只是徒劳。
于是,我朋友只说了一句“谢谢”便无其他。
因为她知道,她已经输了。输在了人脉关系上。
很让人气愤吧?但现实就是那么让人招架不住。
其实,我们想要建立“人脉”是能为了能在以后的某一紧急时刻能得到他们的伸手帮助。说白了,就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但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你凭什么得到别人的帮助呢?你又有什么本事让别人伸出手拉你一把呢?
人性是自私的。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地一直无私地为另一个人付出。几乎所有的帮助和倾囊相助大都是建立在公平交换之上。当然,除了我们的父母之外。
在我们身边,曾说好的“友谊永存”大都是因为少联系和各种原因而到最后的无疾而终。尽管有时候人们不愿意承认,但绝大数人的友谊尤其是成年人的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利益互补关系”。有时候,如果一方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或者不能满足另一方的需要,那么慢慢地他就会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时候,所谓的“友谊”便会渐行渐远。
当然,也存在一直持续下去的友谊,当与其说是他们珍视友谊,不如说他们有耐心去等待对方的自我升值以便下一次的“交换”。
或许这样说有些残忍,但当我们审视自身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部分事实。
公平交换,便是人脉的一重要原则。
如果你是学生,你想和一位学霸师兄交朋友。那你要看看自身是否有足以和他交换的资源。
如果你是职场人员,你想赢得你上司的青睐,除了努力工作,你还要想想自己能不能给上司带来额外价值,这样你的上司才会愿意和你更进一步深聊,去培养你。
说到这里,你们大概也会知道,想拥有有效的人脉,那首先要提升自我价值。
有些人去参加了一次名人讲座,和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并发到朋友圈上,说“今天和某某大师怎样怎样”,但这就代表你拥有这个人脉了吗?说不定人家过几天就忘了你。即使有时候你叫别人叫的再亲密,但你也不得不承认你们只是泛泛之交,萍水相逢。
在我们学校,财会系的才子和外语系一个公认的学霸因“机缘巧合”而在最后成为死党。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但真的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缘分吗?不见得。所谓的投机是建立在彼此同一程度的知识面上再进一步交换与获取的过程。
所以,当你想拥有真正人脉的时候,请记得,先提高自己的逼格。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得到意外的帮助,而他人对你的帮助也会是心甘情愿。因为他们相信,即使你没有为他们直接带来什么价值,但他们早已从你身上看到了或学到了更难得可贵的其他价值。
做个总结:
1.人脉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去实践,先专心做好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打造自己,实际上就是打造人脉。
3.当你潜心学习打造,多年以后,人脉会破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