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就发现班上有那么几个“问题孩子”,这么称呼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么过分的事情,而是他们有的性格有些过于偏执,有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些偏差,还有的有些过于任性。当把他们的父母叫来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有些可以理解他们的叛逆和任性,明明正是处于成熟和不成熟的过渡期,明明是很需要被关爱的时候,明明是渴望有父母共同爱护和照顾的时期。但是,因为父母家庭间的某些原因,并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温暖。父母一方的长期缺席,父爱或是母爱一方的缺失,任何经济补偿或是谆谆教诲根本填补不了这份空白缺失的爱。曾遇到一个很叛逆的学生,她在我面前很坦然的说,当我需要我妈妈看我汇报演出的时候,她在哪里?当我需要我妈妈开家长会的时候,她在哪里?当我生病需要她安慰和照顾的时候,她又在哪里?现在我不需要她了,她再回来管我有什么意义?这番话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太幼稚和不负责任了。完全是借口和推脱。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或许就是这么简单。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引导。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颠覆和扭曲。比如这个孩子如果一直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能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问暖和爱,或许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婚姻的破裂,夫妻关系的崩塌,父母的离异,于成年人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伴侣共度余生,当大家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都是可以承受的打击。可对于孩子来说,亲生父母这辈子只有一个,渴望的父爱和母爱,也只有他们能给予,不是任何其他人或是物质条件能够补偿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能够很优秀,也并不能作为孩子过分的任性的理由,但这份打击的确是致命的。有学生在我面前谈到父母从小离婚当场就大哭起来,还是个男生。还有一个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当我问她父母离异这件事对她成长的影响大吗?她笑着坦然的说,没事啊!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而且没离婚的时候也都是外婆带着我,没啥区别啊。可是说着说着,眼泪不自觉的从她眼里涌了出来。足可见这个孩子内心是多么的难过。她只是比其他人更想的通,把这变成了成长路上的垫脚石了。可是,我们能期待有多少孩子能提前这么思想成熟?能够如此快速成长?又能期待他们把这一切想得透彻。
所以,也能理解那些晚婚的人。或许并不是因为挑剔,而是更看重婚姻背后的这份责任罢了。在这个社会,找一个能跟你结婚的人太容易了,但找一个能守住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的生活,能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能一起承担这份责任的人或许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太着急找一个不合适的人,如果守不住,孩子会成为这份破解的关系的最大的牺牲品。
有时候,老是抱怨孩子多么多么的不懂事,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的优秀,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的足够优秀呢?当不得已让孩子处于一个没有那么完整和幸福的家庭的时候,是不是该多花点心思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呢?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呢?给他们的不止是经济和物质呢?留下陪伴他们的不仅仅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手机呢?是不是该更明显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浓浓的爱呢?而不是把这份不幸和各种问题一五一十告诉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仇恨呢?他们本就处于一个很单纯的年龄阶段,大多数孩子接受到的是什么,在内心感受到和转化出去的就是什么,能够二次接受和转化的孩子是少数。
或许有时候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这样就能减少很多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