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地茫茫,海悠悠。是秋之时,余过一池,名曰岁月,其名源于“岁岁今朝,月月往昔”,而取两句之首,意在于叹岁月之蕴,品岁月之味。
伊始,余无所关之,仅以其为一常池,无出奇之处,然少顷,一阵清风吹过,一叶落于池,其本是青绿之意,奈亲水,绿意退,瞬时,枯黄之意油然而生。余慎之,对其思之,募然,一道灵意原生于心中,有感于斯。
岁月池,亦于其名同意,其之蕴突于岁月,明其之谛。众所知之,世无物不老逝去,而有一物近似物非物,是那飘渺、虚无——岁月。写至此深处,冒问众一句:是否有一感,当汝入残年,是于无知无觉中,缓老去。是了,余有此悟。岁月催人老,如一把杀猪刀,使汝入泥土,至末日,悟其所悟:人生若一杯黄土,终归尘归尘,土归土,随风而逝,成那空中元素。再多矣灯红酒绿亦为暂之享受,若妄得长生之幸福之道,人堪当淡泊与名利,宁静以致远。可奈何,有几人者达至此境,多者于中路而弃,持之以恒之心志不过于口头之词而已。于是乎,岁月惩之,罚之,使汝逝去迢迢年华,感慨兮于衰老时,至那时,只道是当余余叹时,是岁月惩罚时。
岁月之情,意在心,在境,在静。古人云:静者,可醒之于处事之中。凡大小事物应有静心,于危难之时,而不变乱;于险事之时,而色不变,面如泰山之物,淡然对之。此几境是大丈夫应备之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威武不能屈之意志,富贵不能淫之品德,贫贱不能移之精神。岁月亦是为大丈夫而铺其路,达之心境者,方可悟岁月之情。一生唯大小事不惧,唯畏岁月之逝;一生唯助人为乐为乐,唯夜时叹老之将至。为何如此?是为余等并未至圣人之境,而圣人之境者,凤毛麟角,少之甚少。凡达圣人者,无人不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处,宁静之山林,寻那一静之处。如古之名人陶渊明者。其欣然向往田园之生活;于每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此之心静者有几者可悟之。唯有悟岁月之情者,方可超凡脱俗,成圣人之躯,悟圣人之道。
余叹之,此池应当为某一世外高人所名。若不信之,有词为证:天是苍苍,岁月悠悠,凡人如凡人,朝晚九五,金鸡报晓,一生是男耕女织,仅此而已。然此其乐无穷,若是余必当感之:岁岁今朝,月月往昔。
思至此处,远有一牧童,持笛声而来。亦为惊叹,小小牧童亦是有情,淡淡而乐,闻自然之音,忘所恼事,烦心事,追之乐境。小小牧童亦是如此乐,余霎时了然于胸,勿意岁月之逝,人生老去。若短短人生,乐而又乐,实己之梦与想,得子孙满堂而聚,老有所依,看人生之处处风景,何尝不是乐而又乐。于是乎,一词结以此文:
有乐者兮人生处处为乐,
有静者兮事事如心之意;
有志者兮何不拼命闯闯,
有岁月兮人生才为圆圆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