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是贾府最繁华的时候,等元春死亡,贾府被抄家,开始走向衰落。
1、黛玉错怪宝玉
宝玉上回在贾政面前“考试”成绩不错,身边的几个小厮来和他要赏钱,把宝玉所佩之物都拿走了,那些也是值钱之物。黛玉没看见她给宝玉绣的荷包,以为他赏小厮了,一生气哭哭啼啼就要剪做了一半的香袋。
宝玉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把黛玉送的荷包解了下来。黛玉自知错怪宝玉了,但她的性格是不会认错的。
宝玉一边“好妹妹、好妹妹”地去哄她。这样的男孩,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很宠爱黛玉,不舍得她难过,永远都是自己的错。
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从小一起长大,那种感情别人是融入不进去的。宝钗比宝玉大一岁,宝玉叫她宝姐姐。宝玉对宝钗没有那种打打闹闹的氛围,两人永远都是客客气气的。
黛玉和宝玉是仙缘,宝钗对宝玉带了一点现实成分的好。宝钗用了各种办法最后嫁给了宝玉,但是宝玉的心在黛玉身上,她没有办法取代黛玉的角色,这是宝钗的可悲之处。
2、贾元春省亲
曹公对词语的编排精炼到极致,下面这段话非常有画面感,让我们感受到皇家礼仪的威严。
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马,将马赶出围幙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队,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
园内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贾元春感叹太豪华了,奢华过度。她下轿游园,看见许多处有匾额和对联。
这些地方的匾联,用的都是宝玉才情额。元春和宝玉是最亲的人,是她到了皇宫依然牵挂的人。贾政把宝玉题的匾挂上去想让贵妃放心,她弟弟长大了。
元春回家哭了几次,因为身份尊贵,在皇宫不敢哭。回到家,见到祖母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把我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皇宫)”。虽说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一年见不到皇帝两次,十几岁的女孩怎么能忍受?
见到宝玉,皇家礼仪也不顾了,本来成年男子是不能接近贵妃的。元春是长姐,和宝玉同父同母,宝玉是她从小带大的,和别人的感情不一样。
元春一见宝玉,长得可爱便揽他入怀,摸摸头、脖子,笑着对宝玉说:“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温暖的亲情又来了。
儒家文化中,所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的礼制中,这种动作是最不容易流露出来的,身体的温暖变得非常缺乏。
3、性情和礼教
贾政是政客,一辈子讲着礼教,性情的部分少了。即使见到了女儿元春省亲回来,也讲着场面上的话,没有多少真性情。
他连女儿也不敢叫,自称“臣”,他称呼女儿“贵人”,我们这种家庭怎么会被选中一个贵妃,这是祖先的恩德 ,我们感到骄傲、光荣,愿意一辈子为皇上肝脑涂地。
他心里希望女儿转达他对皇上的忠心,他祝贵妃万寿无疆,贵妃是他女儿,才十几岁。他还特别叮嘱,贵妃不用牵挂父母,用心伺奉皇帝,为黎明百姓造福。
而元春不一样,她有真性情,见到亲人她会说,她情愿生在一般人家,就算吃粗茶淡饭,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有天伦之乐。就算过上富贵的生活,骨肉分离又有什么意思呢?她和贾政的角度是不同的。
4、妙玉有洁癖
红楼梦里有玉的人名不多,宝玉、黛玉、妙玉、蒋玉涵四人有玉。妙玉生来家庭优越,只是自幼体弱多病,家人送她去庙里住,有祈福的意思,后来她身体真的就变好了。
她在庙里长大,做了尼姑,但她是带发修行。她在贾府的庙里修行,她把庙整理得干干净净,种了梅花。贾府开得最好的梅花就在庙里。
她性格高傲,别人要不到梅花,宝玉要的到。她认为别人不值得要她的梅花,她暗恋宝玉,她是修行的人,这种事不能说。
有一日,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到庙里让妙玉把上好的茶端出来喝,妙玉拿了一个宋朝的杯子,贾母喝了一口,递给刘姥姥喝,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哪里喝得来老君眉,也不知道宋朝杯子有多名贵。
等贾母和刘姥姥走了以后,妙玉对小尼姑说,杯子不要了,因为刘姥姥喝过了。
她有洁癖,她讨厌脏的东西,她害怕自己成为像刘姥姥一样的人。林语堂曾经说过,十二金钗中,他不喜欢妙玉,太做作。
妙玉结局也很惨,被别人强暴。可怜高贵怕脏的生命却陷入肮脏之中,落得个不堪的下场,好像命运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