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多大数据调查发现,现如今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未来信息。
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不可见的,似乎也并不携带任何个人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数据科学已经发现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都能用来识别创造它的人,就好比指纹一样。比如说你在网上下载的电影、你的手机发出的定位信息,甚至是你被监控摄像机所拍下来的步态都可以用来识别你。实际上,数据越多,其中可以称得上隐私的就越少。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阿尔文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称,只要有合理的商业动机来推动数据挖掘的进程,任何形式的隐私都是“算法上不可能”的。例如滴滴、优步这些共享出行公司现在都实行动态定价,遇上下雨天、高峰期,现在都要“加价”,但加价的算法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是不是我们拒绝加价,叫车的优先级就被算法降低、甚至被排除,进不了匹配的序列?这还真没有人知道。
随着大数据的技术不断深化,也该把用户的隐私权提上日程了。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