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教授的西方哲学课总共分为十个模块,截止今天第一个模块就讲了,主题是“哲学源自惊奇”。这一课是对先前的内容做系统搭建,大家可以再次梳理下所学的内容。
我们谈苏格拉底及之前的哲学,一般在西方哲学史上称作“先苏格拉底期的古希腊哲学”。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西方哲学这么大的一个传统,居然发源于爱琴海这么小的地方呢?这就是今天要解答的,同时会介绍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为什么到苏格拉底才开始建构一个完整而丰富、庄严的哲学殿堂?
今日重点1:西方哲学为什么起源爱琴海?
如果翻开世界地图,先找到地中海,往东看过去就看到一个小小的爱琴海,在地图上看简直像个池塘一样。但是从它的东边沿岸的小亚细亚,也就是爱奥尼亚(Ionia)开始,后来传到南意大利,最后到了雅典,这三个阶段就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发展。
为什么从爱奥尼亚开始呢?理由基本上有以下四点:
1.爱奥尼亚是古代交通要道,即欧洲、亚洲、非洲三洲的交通要道,各种知识都有荟萃,像巴比伦的天文学、埃及的数学都传到了这里。有些人透过这些在巴比伦和埃及非常实用的学问,到了古希腊之后,将它变成比较抽象的学问。也就是说,我用它来探讨比较不切实际的东西,不再是占星术,而变成天文学;不再是计算像尼罗河泛滥面积的大小,而变成一种纯粹抽象的数字,所以在这个时候文化的交流就迸发出了火花。
2.当地是交通要道,是一个富有的商业区,所以出现了一个富人阶级——有钱人的阶级,他们有钱又有闲,并且充满了好奇心,这一下就成了哲学兴起的很好的土壤。
3.在古希腊时代,宗教非常弱势,祭司阶级不像后代很多大宗教这么严格,掌握到所有的教义。它对于个人的思想发展只有比较少的控制性,宗教变成一种社会上的习俗、庆典,而不再约束你的心灵。
4.许多地方开始有公开讨论的风气,尤其后面到了雅典,有一些公共场所可以自由发言,甚至很多人在这样的机会中培养了很好的辩论术,可以争取为社会、为城邦服务的机会,也就是从政。
因为有这四个理由——它是一个文化荟萃之地,它有一个特别的阶级,有钱又有闲,同时他们宗教方面的控制相对比较弱,最后有公开讨论的场所和个人发展的机会,所以哲学蓬勃兴起。
今日重点2:古希腊哲学发展
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没有像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样,形成广泛的影响,为什么?最主要是两个原因。
1.他们没有完整的著作留下来,只留下一些断简残编,或是一些有趣的轶事。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基本上就留下来两句话:“万物的起源是水”,“万物都充满神明”。但这两句话已经够了,因为他是第一个用理性来观察经验的人,提出答案的时候不再用神话的内容来解释万物的起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他给的答案——“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考模式。
他的思考模式就是一句话“用一统合多”,用“水”一个单一的元素来统合千变万化的现象。但这个水是单纯的水吗?是物质上、化学上的水吗?不是。他这个“水”(的性质)要看第二句话“万物都充满神明”,所以这个“水”具有神秘的力量。事实上,神明就是力量,凡存在皆有力量,它里面都有神明的运作在其中。这样一来的话,就把古希腊时代从神话慢慢走向理性的路给铺好了。
后面接着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未限定之物”,也有人说是“火”,这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赫拉克利特得到很多人的欣赏,最主要是因为他注意到两方面:一方面,火最能代表万物的变动不居;另一方面,它保持均衡,背后有一个逻各斯(logos)是不变的。但这个逻各斯一方面还是有物质的色彩,同时它也接近命运的安排,像是一个必然的命运,在操控一切,保持一切的均衡。
这样的一种自然学派发展到后面,它的结晶就在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就是说,古希腊人透过观察外界、发展自然哲学,慢慢到最后就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叫做原子论,这也是古代最早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人还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对于古希腊时代,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身具三种角色,数学家、宗教家与哲学家,甚至哲学这个词“Philosophia”也是他首先采用的,而且他宗教家的角色特别重要,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顾灵魂:不管什么是灵魂,至少它代表一种内在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属于我心灵的生活,灵魂是能够让我觉得人生有意义的关键所在。有这样的认识后,基本上就会认同毕达哥拉斯说的有道理,这个路线影响到后面柏拉图的思想。
另外一位影响柏拉图的大师就是巴门尼德,他的观点是“能够被思想的就是存在”,这是思想与存在的一致性原则。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不能理解,但不要忘记,要谈思考就要注意到思考的规则,这就是逻辑。谈逻辑,你对任何一个名词的界定,不就是让它定格吗?“能够被思想的才能存在”,如果你不能够把万物定格的话,它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你根本不可能开始思考。所以由“思考三律”的提出,后面才能够发展整个逻辑的思维,这就是巴门尼德重要的地方,虽然他的思想很明显的忽略了感觉所针对的变化的世界。他的弟子芝诺提出了很多诡辩,用归谬法来支持老师,但是基本上都不能成立,因为你还是不能否认我们所观察到的经验世界确实充满变化。
这两个世界,一个偏向唯心,一个偏向唯物,一定要到后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一对师生,才能够把它们彻底说清楚。这个思想发展到后来,出现了阿纳克萨格拉斯,在这之后就出现了辩士学派。实际上辩士学派一直在发展中,因为很多人对于自然界的兴趣有限,研究的能力也有限制,他们要问:人的世界如何?所以慢慢地我们就注意到有三个观,第一个是宇宙观,第二是人生观,第三个是价值观,同时出现了。
所谓“宇宙观”,简单来说就是这宇宙有来源吗?宇宙万物若有共同的来源的话,它们是如何演变的?“来源”就是说:它是什么东西造成的?它的质料是什么?“演变”就是说:它如何化生万物?它是以什么作为动力来演变出万物的?这两方面的问题就受到特别的重视了。事实上,近代西方能够有科学革命,就与这个“物质”和它的“动力”这两个概念有深刻的关系。
“人生观”的问题也不能回避:我们人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一生又该做什么呢?对于人生的意义,你不能选择外在的时代和条件,它有各种限制,那是对我们身体的限制;但是人有一个心灵,即所谓的灵魂,那是普遍都可以相通的部分。所以谈到“人生观”的时候,就要进入到像毕达哥拉斯的观念,或是就算是德谟克利特,他是一个原子论者,他也照样有一种低调的人生态度,很多人觉得他的平静、平衡、平安这些观念都非常好,原因就在这里。
那还有价值观,要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对错这些,你怎么分辨?你为什么要行善避恶?这就牵涉到人生的目的何在了。
今日重点3:为什么苏格拉底如此重要?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也研究自然哲学,想了解这个宇宙怎么回事。但直到今天,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过4%的程度而已,还有大量的黑暗物质我们无法了解。如果对于我们人类本身不去多了解,而去研究自然界的话,人仍然要过每天的生活,那应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苏格拉底的重要,他先是提出“我的朋友不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进一步说了“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事实上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过自己生活的权利,芸芸众生思考与否也是自身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有理性可以思考,他自然就会怀疑,就会问:我这一生该做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为它牺牲的?
苏格拉底就以他的生命作为见证,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要走正确的路。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苏格拉底以他的死,证明了人的生命有内在的一种价值的基础,是不能够被抹杀、被忽略的。这一下就让整个西方哲学出现了一种立体的架构,有宇宙观,有人生观,还有价值观。
但这种架构,苏格拉底只是初步地打下基础,真的要把它发挥到完整的程度,还要看后来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继续发展。所以我们后续的探讨就会提到“哲学双重系统”,这个“双重系统”对后代的影响太大了,整个西方哲学几乎都笼罩在这两大系统之下。事实上,不但是西方哲学,任何一个人的思考往往都不能摆脱这两大系统建构的内容。
我们对于上述的说法有大概认识的话,就知道(先苏期)古希腊哲学的丰富,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们只有断简残编,没有完整的著作留下来。同时他们之间分布的地方太广,古代交通也不太方便,所以他们很少有直接论辩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谈的话,只能说每个哲学家有一些小故事,而没有办法说太多有关思想上的进展。而这些小故事我们也不见得要完全接受,只能说是有趣的说法。
比如泰勒斯,他不愿意结婚,他认为结婚可能对他的研究有所妨碍。年轻的时候,他母亲对他说“你该结婚了”,他说“时候还早”。隔了几年之后,母亲说“你该结婚了”,他说“好的时机已经过了”。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说:“我是为孩子着想。”他也知道人生很辛苦。
再往下发展的话,关于泰勒斯,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故事。他在晚上的时候观察星象,不小心摔到一个水沟里(或称作浅井),他的女仆就笑他:“我们家主人连地上都还没搞清楚,就去观察天上的东西。”这一点说明所有追求真理的人、爱好智慧的人都有共同的要求,他们不太在意日常生活的琐事,他们只想问说:人的生命价值到底应该怎么安顿?人的意义又要如何界定?后续还有很多小故事。
到了苏格拉底,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事?他整天在外面与别人聊天。有一次聊完毕,回去太晚了,他太太训了他一顿,他转身就往外走,他太太从后面把一盆水泼在他身上。他讲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他说:“我知道打雷之后必定下雨。”这个在西方来说就变成一个经典画面了,很多人就说:“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妻子的话,就可能变成哲学家了。”
事实上这种反讽的说法有根据吗?未必。如果把哲学家这种有趣的、与世俗生活不太搭调的、格格不入的一些琐碎的事情拿来多加介绍的话,对我们了解他的真正的思想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哲学家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人,非常正常的,为什么?他知道人有理性,自然就会思考,他只是不愿意停下来,不愿让他的理性休息,他愿意一直在探问,想知道这一切最后的真相。
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这在西方来说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基础,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传统。中国本身并没有这样一个属于哲学的、特殊的一种传统,文史哲不分,许多哲学家(学派)偏向于说“我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系统,用来安顿人的生命”,就好像儒家、道家等。所以中西文化对照学习是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把双方的思想都了解得比较精准,这样才有明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