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完婚礼仪式后不久,便迫不及待的掏出《瓦尔登湖》阅读起来,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了,体会自然和首次阅读不一样。说到阅读,似乎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而关于阅读,在每个年龄阶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每次阅读都是与之见面,与之交流。
小时候喜欢童话和漫画,到了初中和高中,会突然爱上诗歌、散文,这种爱一直延续至今。
成人以后,阅读变得广泛和杂乱,什么书都可以拿来翻一翻,绝大多数只是翻一翻而已,过了就忘了。即使如此,却也少有人能够坚持阅读,坚持把一本书安静地看完(现在我更偏向于阅读经典,反复多次阅读)
工作之后,我发现许多人都有阅读的想法,在他的住所多少都会放有几本书籍。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就连回到家都忙着要汇报工作,留意公司信息以及领导的信息和指示,早已静不下心来阅读了,更不用说深度阅读。
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真是那样吗,也许并非如此,说到底一切时间都是可以被安排的。一个工作效率高,懂的合理安排时间的人一定是有时间用来阅读的,哪怕每天只有一个小时。那些抱怨一天忙到晚,想阅读却又说没有时间,静不下心的人应该好好自省才是。如果你连时间都无法料理,又如何料理好人生?
除了职业类书籍,很多人自动地选择了不需要费时间思考的,消遣类的书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疲惫的生活之外,享受书中世界带来的轻松,这当然没错(我个人建议多读经典书籍,而且要反复深读,深入体会理解)。
打开微信读书,看看读书排行榜,那些遥遥领先者,每周阅读的时长不由得让人惊讶和佩服,他们何以能抽出那么长的时间,沉浸于书的世界?
毋庸置疑,他们一定最大限度地把碎片化的时间都用来阅读,阅读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再看他们的书架,文学、社会、科幻、生活,各种类型的书籍皆而有之,有供轻松阅读的,也有需要思考、深度阅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决定了你因读书而成长的速度,深度阅读的人,其思想成长的速度一定要比常人快许多。
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进行筛选,将那些能够即时吸收的知识保留下来,而将那些不能理解,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过滤掉。
这符合人的本性,我们都希望获得即时的阅读快感,不愿意在读书中体会知识匮乏的恐慌。但长此以往,无可避免地导致阅读遭遇瓶颈。
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往往是深度阅读,是看那些“读不懂”的书。
深度阅读,是为了走出思维的舒适区。
读书好比下棋,和高手过招容易输,费神费力,还受打击,远不如和水平相当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下棋舒服。但是,在输给高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看到别人的能力和招数,自己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高。
深度阅读,就是你和作者之间的“过招”,作者抛出自己的思想,你不断去理解,动用了无数脑细胞,这就是成长。只不过,这种高级别的阅读,许多人都做不到。
有段话说得好:任何知识的汲取和欣赏都是需要投入学习成本的,阅读也是一种技巧,需要锤炼。别指望世上的一切都是知识的稀粥,熬好了让你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去。
深度阅读,是为了寻找自己还未看到的世界。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个体,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是极为普通的生活。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人有着独特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深不可测,超越一般人的理解。他们的书,就是智慧的结晶,这样的书籍需要我们反复多次去阅读和理解。
能否读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打开这些书,试图理解却依然徒劳无功时,你会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外面的世界俨然如此广阔。
除了脚踏实地,我们偶尔也需要仰望星空,哪怕星空离我们遥不可及,但我们知道,星空就在那里,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有些书,现在读不懂,未必将来也不懂。量变会产生质变,随着阅读的加深,不理解的部分就如阳光下的坚冰,慢慢地融化。那些过去不懂的书,在某一刻忽然就读懂了,如同顿悟一般,那就是一次成长或飞跃。
以前读《道德经》、《菜根谭》、《冰鉴》、《易经》和《心经》,艰难晦涩,没有兴趣,读不下去,也理解不了。现在重读,却感觉每一句都富含哲理,像从自己心里流出来,人生意义,尽在其中。
有些读懂了,许多仍然似懂非懂,但可以确定的是,思想有了一定的成长。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阅读也是如此。
深度阅读,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和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那些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觉,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