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当信仰与自我发生冲突时,
自我就躲在一旁,
暗中督促我们追随信仰前行。
在我们缺乏信仰的时候,
自我就当仁不让,充当我们的信仰,
悉心偏爱我们,引领我们生活。
自我参照效应就是自我偏爱我们的主要方法。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
我们对自己的东西特别关注,
比对别人的东西投入的注意多,
这就造成我们对自己的东西记得牢且久。
所谓自己的东西既包括具体的实体,
如自己的身体、物品等,
又包括抽象的存在,
如感情、能力、别人对我们的印象等。
然而,自我在给予我们偏爱时,
也会跟我们开一些玩笑。
这些玩笑常常会蒙蔽我们的心,
使我们处于尴尬境地。
自我透明感效应是自我参照效应的孪生兄弟,
是自我跟我们开的玩笑之一。
所谓的自我透明感效应是指,
我们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虽然别人根本没有注意我们的表现,
但我们却认为,
我们的行为和想法逃不脱别人的眼睛。
比如,早上开全年级大会,
你匆匆忙忙跑到阶梯教室,
突然发现白上衣胸前一大块褐色的油污,
心想这下可丢人了,
这么多人看到了这油渍麻花的白上衣。
你马上万分紧张,
觉得自己脑袋变大了、脸变红了。
于是又马上告诉自己:
坏了坏了,满教室的人一定都看出我很紧张。
自我透明感效应的产生,
是因为自我让我们将心比心,
把别人看作我们自己,
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推知别人是怎么想的。
根据自我参照效应,
我们特别关注自己的东西。
这样,自我就跟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大的玩笑,
让我们错误地认为,
我们关注的东西也一定会被别人关注。
其实呢,别人也和我们一样,
只关心人家自己的东西。
优于常人效应是自我开的另一个玩笑。
优于常人效应指的是:
自我让我们自视过高,
使我们产生自己比别人强的想法。
尤其是在与一个不熟悉的人比较时,
这种想法更加强烈。
比如,我们经常玩游戏,
觉得自己的格斗技术非常高超,
肯定比别人强。
跟别人约架的时候,我们表面谦虚客套,
心里却得意洋洋、不屑一顾。
可真干起来,才发现自己就是个菜,
转瞬间就四脚朝天。
自我这家伙不仅让我们吃了亏,
还不留情面地让我们丢了面子。
有人是这样解释优于常人效应的:
自我只允许我们使用两种工具评价自己,
一种是积极的眼光,一种是乐观的角度。
二者都是放大镜,
使我们虚胖,自认为比别人强。
但实际上,我们与别人半斤八两,
有时甚至处于下风。
自我跟我们开的玩笑不止以上两种,
还有很多,
如差于常人效应、自我消极偏差等等。
所有玩笑都是自我对我们的意识施加的魔法。
— s n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