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无论是《半生缘》还是《十八春》,都有一种寂寞之感,好像过完了前半生就没有了,缘分只在青春年华里。
书中的故事确实也是如此。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以悲剧为终,他俩的爱情经历了相爱-因误会相离-各自成家-后又相逢。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偶像剧里也常常有这样的桥段,但就是这种爱情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却能写出命运的悲凉、人生的无奈和爱情里的自私与懦弱。
从一开始,张爱玲便写道:“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这种回忆性的语言,让人不得不感受到一种荒凉、落寞,像是坐在老槐树下的老人,诉说着久远年代的经历,真真切切,却又无法把握。
我读此书时,常常感到无尽的哀伤,每每看到文中写回忆的句子时,总想到年老色衰的曼桢孤苦伶仃,在脑海里回忆着年少的时光。其实她回忆时不过三十来岁,还算不上年老色衰,只是张爱玲的文字能够营造出这样一种气氛,潮湿的、逼仄的上海房子里,过去光景已经不在,未来也不知在哪里。
02
或许,故事里的悲剧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比如曼桢若能早一点答应世钧的求婚,而不是为整个家庭考虑,总想着要独自承担;亦或是世钧能够勇敢一点,不受家庭的约束,也不猜忌曼桢对他和对豫瑾的感情,或许人生就会不同了。
但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当初怎样怎样”,命运也不会因我的这些假设而有所改变。命运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不知道今后的人生道路会如何发展,就像我们不知道曼桢和世钧重逢后的发展会是怎样,我们只能假设。
03
其实,这故事里的曼璐的性格发展到后来,简直扭曲极了。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为了生活,她没有办法像她妹妹曼桢一样过得体面,当然也没有办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她的良知在生活里渐渐被磨灭,终于在某一时刻,也想逼迫自己妹妹曼桢过上和她一样的生活。
张爱玲故事里的人物总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曼璐对待曼桢的方式,颇有些《金锁记》中曹七巧破坏女儿爱情的味道。或许,那个年代的女性受到的压抑太多,而获得解脱的方法,唯有从另一个女性身上寻找。当然,这也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独特的地方。
04
书中的语言太美,读着读着,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了。像是“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一段开头,写尽了曼桢和世钧的二人的悲欢。
喜欢的书,总想看很多次,反反复复阅读,期望能从中读出人世间真正的故事,但书里的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人生路还要自己去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