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二十二章解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上章回顾:道德经在上章,详细阐述了道创生万物的根本原理和具体过程。造化生万物,有四个要素组成。
象,有易而后有象。不易之易生变易之易。如果没有不易之易,则万物之源会枯竭。如果没有变易之易,则万物不会演进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物,有象而后有物,形质只是形而上之象的在形而下层面上表达和载体。
精,有物,则有精。精者,万物生生不息的存续繁衍之种。此精甚真,一物之所以为此物而非他物,盖因此物之精迥异于他物之精。指的是遗传物质的复制粘贴过程中不会失真,失真则会变异成他物。
信,有精则有信,是说万物遗传物质里面的遗传信息编码。复杂性越高的物体,其遗传物质中蕴藏的信息越多。反之亦然。道德经认为,万物会越演变越复杂,因为信息会被累加的越来越多。
万物无论怎么变变幻演化,其背后的造化原理和流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象,物,精,信四要素。只要掌握了这个造化生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对纷纭并作的万物了如指掌。
在洞悉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和流程之后,再放眼审视万物,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领会呢。这正是本章要讲的道理。
曲则全。曲,说文注,象器曲受物之形。就是说,容器受到外物的压力而变形。道创生万物,一方面,万物的存在,在空间尺度上是没有边际的,所以,既然能创生出万物,那么就得有一个足够可以扩张延展的空间容器来容纳它们,不然万物就会溢出。另一方面,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易,那么承纳万物的容器,则可以随着万物的变易而随之变易,不然万物就会受到压制而无法变易。能满足这样条件的空间容器是什么呢,唯有道,无尽的虚无。正因为道是没有尺度的虚无并能器曲而受万物,所以才可以全然容纳它自己创生出来的万物。虚于应物,故能成其全。
枉则直,任何事物的演进,都不是笔直向前的。而是要和其他的事物碰撞交换信息,才能够改变之前的样貌,得以向前演进。有碰撞有交换,就会有弯曲的演进和发展路线。也唯有这样在不停的和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向前演进。笔直向前演进的事物,即便理论上存在,不和外部环境发生关系的话,它也等同于不存在,也永远不会变易。这句讲的是,没有不和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事物,没有不变的事物,唯有不停的变易,才能向前演进。
洼则盈,任何事物的变易,都遵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和规律。起于未兆,发于未萌,生于胚胎,长于婴孩。万事万物,都起于毫末。正因为其未萌,才能成其长。见其洼,则将盈。见其盈,则将老。
敝则新,任何事物,都是由过去的别的事物生成的。没有过去的事物,就不会有现在新的事物的生成。没有现在的事物,也不会有将来的新事物生成。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的敝和新,任何事物的生成转换关系,都是相对的。
少则得,理论上,事物的变易和演化是没有穷尽的。不可能通过穷尽它们的办法,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归纳出来一个本质。而应该自上而下的通过本质去把握现象。把握造化之理,越少人为的妄为,则得天地所赐越多。
多则惑,如果非要坚持通过穷尽事物的现象,而去自下而上的去归纳本质,那么首先,就会自身就会先穷尽在没有穷尽的万物之中。不知常妄做,凶,越多作为,所得俞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现象不可穷尽,不管事物再怎么变幻莫测,它们的本质却只有一个。抱一,就是不离于大道。
所以,在圣人看来,万物皆出于道,理解了道,也就能掌握了万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直接掌握了本质呢,那就可以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
道德经中,经常用一和道互称。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经常出现,后面再详细阐述。
式,说文注,法也。天下式,治理天下的法理。
圣人须臾不离于大道,并效法道来治理天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
不自见,故明;道曲受万物而不自见,正因为不自见,才能成其道。圣人曲受天下而不自见,正因为不自见,才能成其圣。对应曲则全一句。
不自是,是,说文注,直也。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误解,通常被降格歪曲成世故人情的理解,认为一个人不自我肯定,就会获得别人的肯定,然后得出谦虚大法好的结论。其实道德经的这句,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这句对应的是前面的枉则直一句。正确的理解是,事物不能孤立的自我演进,而只有在和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才能向前演进彰显出自己。
不自伐,故有功;对应前面洼则盈一句。任何事物,在上升阶段,都是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演进。在上升于生长阶段,自己不损毁自己不妄加折腾自己,就是最大的功劳。
不自矜(jīn),故长。矜,矛柄也。不要自认为造化的矛柄抓在自己手里,而忘记自己只是造化的结果。不贪天之功为己有,这样才可以不妄造化之能,不夺造化之神,不毁造化之机,全造化之德,不失常妄为,故能成自身之长久。是谓,少则得,多则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句,遭后世的误读误解和歪曲,也非常的严重。通常,会被降格解读为,苦己利人的利他主义思想,要么就是被解读为,弱者自我美化和自我麻醉的,含垢忍辱窝囊废物思想。这都是对道德经的降格误读。降低到了世故人伦的低级层面,粗鄙化解读道德经。
这句话,对应的是前面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讲的是道对万化的演化规律。所以圣人效法道演化万物的规律,来治理天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讲的是,顺应天道之理应对事物,不与天争功,就可以做到明,彰,功,长。
而众人则不顺应天道,失常妄为,与天争功,他们就会不明,不彰,无功,不长。
虚于应物,不与天争功,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方能以道御物,以道莅天下。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诚,信也。与虚言相呼应。这里指的是上古之人讲的道理真实不虚。诚全,此处的全字,指的是这些真实不虚的道理,对天地万物的描述,是完备的。
归,说文注,女嫁也。从止从婦,婦同妇,止的本意为脚。这里的归,指的是,归复于大道。呼应前面的抱一不离之意。
上古之人所说的曲则全的道理,难道是随口说说的空话假话吗,显然不是。圣人通天彻地,洞悉了天道之后,便归复于道,抱道而施万化于天下。
虚于应物,曲则全之。成其全者,乃成为天。见天之道,施天之行。不恃不矜,天下皆归。
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vU4_cPJsDIiE3hicPHd2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