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本期第10组的学员石枫雪海,今天我分享的课题是养成好习惯——持续力和习惯培养。
首先我们在内心里思考几个问题:
1.你有没有满怀激情的拿起一本书,却坚持了没几天就不再继续读下去了?
2.你有没有在年初的时候,给自己立下Flag,我今年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却常常没有如愿?
3.你是不是总想养成某个良好的习惯,却常常中途被打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些事情呢,听起来、说起来都挺简单的,但真正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比如这个持续力。
说起持续力,我想很多名言或典故就有谈论到,比如“坚持就是胜利”,“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那么做一件事要持续多久才能养成一个习惯呢?
有人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也是我们听到比较多的一种说法,现在很多学习或打卡活动也都是建立在21天之上的,比如21天马甲线计划、21天读书活动、21天xx训练营……,21天真的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吗?
这个说法可能来自于一本《心理控制术》的书,作者麦斯威尔·马尔茨是一位美国的整形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他在工作中发现,通常情况下,整容后的人平均21天能够习惯他们的新容貌;截肢病人平均21天接受他们失去肢体的事实。这个21天,实际上是人们需要21天来习惯适应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与养成一个习惯其实是两码事。
其实,不同的人,不同的习惯,养成时间是不一样的。
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邀请96位参与者,请他们选择一项想要发展成习惯的日常行为,结果发现,下定决心在早餐后喝一杯水的人,20天后变得不费劲;选择在午饭时吃一块水果的人,至少花了两倍的时间。而运动习惯的养成更困难,84天,依然没有养成早上做50个仰卧起坐的习惯。
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要养成的习惯是没有养成的呢?又有什么习惯是持续得最久的呢?持续了多久时间呢?
回想最开始的那几个问题,想培养好习惯,却总是半途而废?如果我们失败了,又是原因呢?、
我今天不做回答,因为每个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可想而知,养成一个能持续很长时间的习惯是有多难。
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也希望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用好习惯滋养往后的生命历程。 但往往是不如我们愿的,就比如我家宝宝现在两岁多,要帮助她养成刷牙的习惯,其实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帮她适应刷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不再让我们代劳,而是自己抢走牙刷,口中说着我自己刷,却只是拿着玩了。家里其他照顾者有选择大吼、说教的方式;我也有心理崩溃过,选择暂时不过问了。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我们自己养一个习惯的难处,就知道应该给孩子多些耐心、多些引导了。
其实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诀窍。我这里梳理了四个点。
1.从相对容易的事情开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舒适区,持续待在里面让我们安全感倍增。而一旦发生改变,我们身体本能的条件反射,会认为“培养新习惯”是对自身的一种威胁。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们身体内部机制所影响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先选择不需要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事情开始,就会比较容易持续下去。就像小宝宝一样,刚开始学会站立,然后一两步、两三步、十几步,慢慢的就学会走路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前段时间,我在引导宝宝刷牙的时候,就跟她说,我们先刷5秒钟吧,然后她咯吱咯吱的笑着告诉我,再刷5秒钟,慢慢的就能多刷一会了,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养成独立刷牙的习惯,但是现在能跟着我们一起刷刷刷,还开始指导我说,妈妈,这边也要刷刷、上面也要刷刷,其实这种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状态了。
所以,帮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可以先从难度较低的事情开始,有一个难度梯度,比如阅读,先看5分钟书、慢慢10分钟、15分钟这样子,会相对更容易成功。
2.设定习惯养成的场景
也就是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重复行为,让培养习惯变得容易。
那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心理学家彼得·戈尔韦策带给我们的,如果-那么(if-then),如果出现某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做某个行为。
比如,“如果吃完晚饭,那么我们就去刷牙”,这样在具体的情况和需要重复的行为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如果能形成自动化的反映,那么这个习惯就基本形成了。
3.制订例外规则
我们在帮助孩子培养习惯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情况导致中断,比如孩子心情不太好,孩子的某天的作业实在太多,或者有个聚会什么的。
那么就这样的情况下,允许这个例外的发生,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也引导孩子放松心态去应对。比如可以通过减少某个习惯行为的时间,或者干脆允许孩子就放松一天。
否则过于完美的要求,可能带来更大压力,断掉一天的挫败感会很容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反正都中断一天了,干脆就不要持续了。适当的弹性时间,对培养习惯也是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的。
4.激发内部动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这句话是李嘉诚说的。
如果能够在帮助孩子培养习惯的时候,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突破他们自己,那么孩子更容易去持续做某个事情。
一是孩子可以自主。如果让孩子觉得某个行为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那么他的内在动力可能会更强,“自己选的路嘛,含着泪也要走完”,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比如让他们自己选择某个兴趣爱好去发展,或者说自己选择使用的工具和方式,自己选择什么时间去做。或者给到孩子一个二选一的选择。
我家孩子最开始刷牙,就是不刷,后来她爸爸去超市,她自己选了一把牙刷,然后回到家,两把牙刷给到她选择,她选择了新买的牙刷,然后就慢慢去刷牙了。这样给到二选一的选择,也帮助孩子降低选择疑惑。
二是建立孩子自信。可以简单的记录孩子习惯的养成过程,做一个可视化的鼓励表格,让孩子的努力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作为父母的每一个肯定都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三是设定奖惩机制。积极持续的做一件事情,可能源于“产生快感”和“回避痛苦”,我们现在也可以发现很多训练营都会有设计一些这样的环节,比如听完课、做完作业能够得到什么,获得优秀学员能够获得什么奖励,就也是我们持续的动力。那么就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如果完成了,可以给到孩子适当的什么奖励,这个奖励可以在父母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自己决定。
同样的,在很多训练营中可能还会有押金制的设置,你完成了就退给你,如果完不成那么这部分押金就用作他途了,这样也能够去激励我们。虽然押金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太适用,但也可以在没有完成时启动处罚机制,比如让孩子去做他以前不愿意做的某项家务,比如少一个礼拜的零花钱等等,也是和孩子去一起去商定。
奖惩机制,在孩子能够自主的情况下,最好是和孩子商定,这样会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持续,也更容易促进孩子的成长。
这就是三种激发内在动力的方式
尽管养成一个习惯不容易,通往持续的过程也是艰辛的,但希望能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培养更好的孩子,也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