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但是第一次跟爸爸妈妈分离,我有点害怕,会出现很多状况……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几乎所有新入园的幼儿都会哭闹,因为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像在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在家里,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给予很多保护。基于安全的考虑,或是怕孩子磕着碰着,或是怕孩子被传染上什么疾病,家长常常会把孩子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小范围的人和事物都是熟悉的、安全的。但这样一来,也让孩子失去了与更多人相处和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很多事情由家长“包办”,孩子往往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突然独自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他自然会感到害怕。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更多地会用哭闹、耍赖等方式拒绝去幼儿园。
“分离焦虑”源自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半岁至三岁的孩子容易与抚育者行成固定的依赖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一般是父母)在自己身边,是自身安全感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格外关注依赖的对象是否在身边,一旦发现其不在身边,就以哭闹来“抗拒”。
所以不少孩子刚进幼儿园时又哭又闹,甚至还会拒绝吃饭;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声不吭,整天独自坐着,不和小朋友玩儿,胆小,孤僻。这些现象一般要持续一周或数周,甚至长达数月。孩子这种拒绝入园的现象,心理学上叫“分离焦虑”。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而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分离焦虑”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保护,适当的分离是有益的,但要适度。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早起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对孩子的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