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过一个采访,《艺术人生》里朱军问四十多的王志文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人过日子,王说想找个有话聊的人,朱军说那还不容易么?王说不然,有话聊的基础在于对方随时能跟着你的节奏来,不会说你想聊,对方只想闷头睡觉。
不管是恋爱还是走到婚姻,除了价值观一致、性格互补,其实落到实地上看两个人合不合,就是看生活中会不会有话聊。如果一个人兴致勃勃讲个事情,对方只是无精打采的敷衍,时间久了,这日子大概是过不长的。
我见过打打闹闹却永不分手的情侣,也见过默不作声把婚离了的夫妻。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朋友跟我说他父母离婚前的状态,当时她高三备考父母为了她把离婚拖到了她高考结束的那天。但朋友说她其实早有感觉,因为如果三个人在家父母之间都是无交流的,房间里只有电视机的声音。
朋友恨过她父母离婚离的那么坚决,尤其是恨她父亲让母亲晚年落得一个人。但后来她成家了,她说她能理解当时爸爸为什么那么坚决离婚,真的当两个人之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了的时候,生硬的在一起就是煎熬。
我本身敏感倒不至于多疑,这其实并不好,更多时候我羡慕那些身上自带“钝力感”的姑娘,大大咧咧无所畏惧的阳光生活。而我可能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和自己飘忽不定的情绪做斗争了,如果用这些时间做些别的事情,那会更好。
朋友说我在感情上太过被动,从来不曾主动争取,也许是我一直以来的理念错了。我总以为是你的永远跑不掉,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与其和无聊的人约会,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敷衍对方,不如一个人看看书写写字。
嘴上说着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身体和内心却依然无限抗拒。知识可以习得,感情这件事儿呢?如果没有一开始的悸动,没有相处中的沟通无障碍,再多的约会也是戴着面具耗费彼此的时间。
这周看了两部电影,一部《奇异博士》,一部《驴得水》。前者的绚丽特技让我惊呼过瘾,而后者对于教育的本质则让我思考更多。我无法在评分上给这两者分出高低,只是在我个人来讲,《驴得水》更让我回味。
很多事情循环往复的进行着,好像没有什么突破,有些事情也在积累中,一时半会儿也是感受不到进步的,但学习是个过程,我原谅自己偶尔懒惰的同时,却也告诉了自己不能放弃。学会笃信,相信都不行,就是要笃信那个认定的目标。
一个人太久,自由惯了,朋友突然介绍个人闯入我的生活,有点打乱目前工作生活的节奏,也许用“温馨的请客吃饭”来形容彼此的关系很是贴切。其实我一直是排斥这样的见面方式的,了解太少共同话题不多,也还谈不上信任,只能说这样的关系薄弱得一碰就碎。
这个十一月的开端不错,读喜欢的书,更愿意的文,有节制的刷手机。只是懒惰因子还在,情绪波动也有,但终究会往好的方向走。都说自律的人才有自由,自律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总好过停滞不前。
和任何人的抗争都比不上与内心斗争来的强烈,这种无声的抵抗让自己一次次直面恐惧。面对的当下选择逃避,还是选择迎难而上。这两种选择我都做过,当过懦夫,也做过勇士。所以我知道两种选择下不同的滋味。
明明跟自己说好的,要写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对人对己。还是食言了写了无关紧要的话语,我知道自己还是被困在了当下,兜兜转转的出不去。我还在找那扇门或者那是一扇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依然没放弃寻找它。
我相信自己会找到那个把自己困在当下的答案,或者那个答案一直都在,只是被我自动屏蔽了。向外求不知所措,向内求痛苦煎熬。可人生啊,总得有醒悟的一刹那啊,不管来的迟与早,要想清楚看清楚,更要做得明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