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得上是个爱乐之人,这缘于我从小接触到的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在那还在使用煤油灯的年代,绝对是个稀罕物件。我依稀记得,那时的音乐基本就是样板戏的代名词,不过这倒没有阻挡我对于音乐的热情,而是由此更加喜欢上了音乐。参军以后,军校一直是一台收音机陪伴我,提干后,换了一台健伍组合音响,再后来换过一分体式的,现在是稍稍好一些比较专业的一套器材。
说这些,不是要表达我音乐的修养是随着器材的升级而升级的,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音乐修养。我只能算是个音乐爱好者罢了,只是喜欢听,偶尔也让某些音乐感动我的灵魂,引起一些共鸣。
昨天晚上,市图书馆整修一新,办了第一场音乐沙龙--走进音乐,聆听让生活更美好。说实话,我倒不是冲着沙龙本身去的,它的内容针对一点不懂音乐的人而举办,更多适合孩子或者是零基础的人。我是冲着那套100多万元的顶级器材--MBL101而去的。不怕笑话,我从来没听过这么高档的器材,我也想乘此机会,对比一下和自家器材的差距。结果让人小小有点失望。不知是因为调音的原因,还是因为音源的原因,播放的数字音乐,虽然很抓耳朵,但分明染音很重,是加了味精的。和自家的音效差距也不是很大,尽管价格相差好多倍。
由此看来,器材到达某一层级以后,再提升是很难的。前期一分投入十分收获;后来便是一分投入一分收获;最后是一分投入只有0.1的收获了。另外,对于欣赏音乐本身来说,基础器材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听古典,如果系统不平衡是很难入耳的。很难想象,听不一会耳朵就不舒服的系统能让人爱上音乐。但在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器材就再不是主要的了,关键的是要多听。以前,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对巴赫无感,感觉他的大提琴无伴奏就象锯木板的噪音一般的难听,后来,我把它刻录在车上听,结果也听进去了。许多音乐,一开始一耳朵啥感觉也没有,尤其是古典音乐,然而听多了,便会听出味道来了。布鲁克纳第八,播放一两个小时,也是这样,刚开始没听进去,现在越听越有味道,我基本过些时候便要听听,这成了我生活的刚需。
对于音乐我的体会是:器材重要,音乐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