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现象背后的群体效应

最近,刀郎新专辑中一首叫《罗刹海市》的歌火了,并引发网友热评。

首先说明,我不喜欢这首歌,甚至觉得难听,抛开音乐元素,活脱脱的鬼怪聊斋+东北二人转和西域风情炖一起的大杂烩,我是get不到其中的点。在这里,就不以刀郎这首歌音乐风挌,拍、腔、调和东西方乐器的融入....展开过多讨论,因为本人不懂乐理,这又是属于艺术内范畴,每个人对其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当然,网上也有专业的乐评人对他这首歌词持批评的态度(参见:王师傅评刀郎的歌)

我比较好奇是:这首歌为什么在网上引发很多人共鸣,甚至刮起刀郎旋风,连人民日报也要就这种现象来点评?支持其观点有几大类:

1,刀郎十年磨一剑,借歌影射那英、高晓松、汪峰、杨坤四大恶人当年对他作品批评、贬损的前尘旧怨。

2,平民阶层对主流精英、权威的逆烦意识。人们透过刀郎的歌词借古讽今来“复仇”表达当前社会不公并而拍手称快。

3.刀郎作为草根岀身很真实、努力、谦虚并且才华横溢,敢于尝试创新,歌曲旋律简单、流畅、耐听,歌词有较强的叙述和画面感,有深意,充满内涵并搭配他那粗犷浑厚沙哑的嗓音,比较接地气,通俗易懂。

当然网络上还有一版本,甚至把刀郎捧成“反美斗士”,被美国封杀和制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凝聚了民族主义精神一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伐!

面对网上各种版本的解读,刀郎及其团队始终保持沉默,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作公开回应。但因为歌词有一定程度的讥讽味,联想到十多年前和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个人“恩怨”,网友纷纷相传替打抱不平,四大恶人社交平台评论区下面已经被沦陷,充满着大量的人身攻击和辱骂、讥讽、嘲笑。看似乌合之众的散乱群体却同仇敌忾一致站队的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心理因素?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过蒲松龄写的巜聊斋志异》亦或对作者当时寓意反讽,针砭时弊社会和人生百态理解的有多深刻,但刀郎这首《罗刹海市》出来以后,突然冒出了很多古典文学研究爱好者,对歌词逐字逐句抽丝剥茧完美诠释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才华堪比国学大师。我还发现身边平时连五线谱都不识也很少听歌的人,忽然在听完这首歌以后,仿佛触动了灵魂深处,感动的似乎这是唯一能打开他心灵秘境的钥匙。当然,还有平时不怎么关注娱乐圈八卦新闻的人,在不需要分辨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动机、目的和受益者关联仅凭快而无意识的直觉迅速对观点做出导向和判断。

一首创作的新歌所牵涉到其中的人和事,并置身其中而引起情绪上的过渡反应,就可能是对歌曲过度理解,以上几种观点的人,我无法准确做岀你对这事情的偏向性取决于什么因素,也许还包括…平时自我认同价值比较低,寄于在虚拟世界里面做一个有正义感的英雄,同情弱者以获得自己的满足感找回效能;在这件事上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受害者的心态对施害者进行反抗,摇旗呐喊并借助这偶然事件进行复议,以达到自己心理颠覆权威期待值和目标;二元次看待问题的人,非黑即白,决策的准确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固化我们已经相信的事实,迎合那些赞同我们建议的人,并对异议予以攻击和排斥,合理与否主观影响不重要;盲从跟风,缺乏独立思考,将自己禁锢在信息的茧房里,为了获得主流认同,大放厥词,个人愿意抛弃是非和真相获得了倍感安全的归属感;看热闹的,没有逻辑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事件没有触及到内心的偏向关注的领域,理智且谨慎、心态也平和,但无意中自己的点击和浏览成为掌握信息资源操盘手的引流工具。

有这么一句话,人一旦在群体中智商就降低,群体效益就突显。在泛群体时代,网络人人有发言的权利,但从古至今真知灼见 都是少数派,劣质信息泛滥让个体容易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人利用带节奏,这种不严密的思维和每个人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底层逻辑判断和个人喜好有关联,由于个体受群体明显的偏好选择的信息的不对等,会造成你认识冲突影响你判断力和行为模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拥有资源的人,都有极为强大的信心导向和控制能力,缺乏思维逻辑的人容易成为这类人的工具,并按别人灌输的思想去行事,甚至无意识的去做恶,让愤懑不平的乌合之众掉入泥淖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并不是一个人不知道的东西把他变成傻子,而是确切知道的东西把他变成傻子。

如果你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的?我会告诉你更多是你缺乏批判式思维。这种思维有时候不能给我们带来确切的利益,甚至可能有损你的利益,但这种思维在维护你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符合你已有的价值观,行动时更加坚定,行动后问心无愧。

批判性思维:

提问→假设质疑→事实和观点的区分→避免直觉决策→推翻事物→分析信息→自我总结

1972年,德国传播学学者诺利·纽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来解释传媒对公众的影响。

她认为,个人意见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理解,还望各位友友不要对号入座,不喜莫喷哦!本人精力有限(只因最近尚可)在这过程中,消耗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查考资料,早已过了关注娱乐圈八卦新闻年龄的我也不喜欢《罗刹海市》这首歌还被迫去完整的听了一遍。本着《心理学》爱好者心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锻炼写作加对《心理学》更多的兴趣上的增进,并希望通过分享文章的同时也能给友友们带来一些思维启发。

也许更多的人都是在附和与从众,因为不表达就等于是承认了自己没文化:没看过《聊斋志异》就没读懂歌词。对刀郎的歌不认同就是缺乏音乐艺术细胞的表现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