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无论多忙,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做到“迟语”。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才可能对症下药。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老师批评学生时,学生一言不发,这并非是他们为我们的逻辑所折服,而是我们尚未开口,学生已经知道我们要说什么,或者他们认为沟通无效,干脆懒得理我们。河南省的李迪老师,建议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第一,老师不要说“凡是……,都……”“你肯定是……”,这会让学生感觉我们不可理喻因为我们的感觉和事实真相之间总有很大一段距离。
第二,老师应该避免使用“你应该……”“你必须……”,这会让学生感觉自己与老师不平等。而蹲下身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表达对学生的尊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烦恼,理解他们的观点。
第三,老师应该保持清晰的思维,学会分类。能为事情的形式和目的作分类,才使学生能在老师理智的引导下明白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