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各有其志,是万般不能强求的。
就像题主的这个问题。
宋江有宋江的想法,吴用有吴用的韬略,晁盖有晁盖的期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不同形态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万花缤纷,色彩绚烂。
也不能说宋江的投降诏安就是错的,这其中自有他自己的道理,外人是无法深入其内揣测他的高深莫测的。
但无论如何,宋江趋炎附势的卖身投靠怎么看都不是一个铮铮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放下了身段与尊严,反身成了朝廷的鹰犬和爪牙,是一个被阉割了的哈巴狗的谄媚姿态,这才是最最令人不齿的。而他用鲜血和生命去铺就一条通往官阶的坦途,结果就是兄弟们死伤枕藉、心灰意冷,到头来各奔东西,作鸟兽散。
这只能是宋公明个人的一厢情愿,和朝廷没什么瓜葛,没兄弟们什么事儿。要怪就怪这小子的家教太过媚上,有一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说教与期待,是封建士大夫的宗旨皈依,明明不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却非要做成这样的勾当,那就只能拿兄弟们的生命当筹码,以满足他自己的一己私欲。
但这样的想法在梁山上却不在少数,而是占了大多数,几乎就是压倒性的优势,宋江也只是牵了个头而已。
假使宋江不这么做,那其他人也有可能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古的训诫教化太诱人,忠臣孝子太有吸附力,故而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争做卖身投靠的马前卒,这才是如此恶果的关键。
而宋江也是不这么做,那倒是奇了怪了,这不符合他的个性和理念呀。
而且,就以他水泊上区区的几万兵马,要对抗朝廷的天兵天将,和他们对抗到底甚至取而胜之,那也太不现实了,也没有这个可能啊。
甭说别的,但是宋史上的简单记载,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太守张叔夜的几千人马就剿灭了风风火火的水泊梁山,他还有什么资本和朝廷分庭抗礼呢?还不就是分分钟就擒的事儿?
所以说,宋江投靠朝廷倒是一个较为明智的举措,只是太过于谄媚和露骨,以至于兄弟们饮血舍命,依然是乱臣贼子,入不了忠臣良将的典籍──这当然也是《水浒传》一书以及施耐庵留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