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和面对医疗事故——《医疗凶猛》读后
在《医疗凶猛》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打破沉默的必要性,指出:若想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揭示真相是第一步。随后,作者分析了医疗事故的成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本书首次在美国出版是2003年,当时就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
虽然距今已经十几年,但对读者来说,书里的内容仍然毫不过时,书里涉及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对于我国医疗系统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罗兹玛丽·吉布森是一位美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医改专家;贾纳丹·普拉萨德·辛格是一位经济学家,在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经济政策,也在联合国研究外交政策,他的写作题材很广泛,涉及卫生保健、社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影响力也比较大。
每年,美国医院里死于可预防性的医疗事故的人数大约是十万,这比美国五角大楼官方报告的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士兵人数总和还多。事实上,医生们记录下来的数据还不到实际发生事故的30%。一项针对专科医生的调查发现,44%的专家医师说,他们所在的医院不鼓励他们撰写医疗事故报告。这还不包括疗养院、康复中心、自行在药店买药等情形时发生的死亡。
数据是冰冷的,而真实的案例往往比数据更让人觉得可怕,一位73岁的老太太因为心脏的问题,需要做心脏导管检查,结果检查刚完成,就出现了大出血,最后虽然经过积极抢救,命保住了,但她经过42天的住院之后,还是不能回家,余生只能呆在疗养院里,这样大概还能再活12年,她的治疗费用总计将达到60.7万美元。
很多医疗事故的解决办法,就是医患双方达成协议,最后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但问题是,这些事故导致的不良后果,比如说需要在疗养院度过余生这种惨痛的代价,其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根据医学研究的估算,由于可避免的医疗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是170亿-290亿美元。类似这样触目惊心的例子,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但是,美国社会对医疗事故的反应似乎并不强烈。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出于对医疗机构的保护,美国的司法部门往往不会去追查医疗事故导致死亡事件的真相。
曾经有一位护师,由于不能在门诊拿到正在就诊患者的最新住院记录,结果就根据以往的记录,开出了双倍的药物剂量。这个患者在住院期间,药物已经开始减半,这些内容在病历中都有记载,但这位护师不知道,因为她没看到那份病历。这次失误并没有造成不良后果,但这位护师并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得过且过,她没有放过这个漏洞。
为了彻底杜绝这种隐患,这位护师一遍又一遍地给管理部门写信,6个月后,由于医院执行总裁的直接介入,住院患者病历的使用政策和程序终于改变了。改变总是比预想的要艰难,很多建议都好像石沉大海,有些年轻人也就因此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动力和热情。可如果我们能够像上面提到的那个护师一样持之以恒,也许有些漏洞就真的因此而被堵上了。
通常,这些医疗事故发生时,都被当作孤立的事件来单独处理,而不是当作更严重的潜在问题的预警。可是,单独处理这些问题,就相当于每一次拍死一只蚊子,并不是问题的真正解决之道。美国的住院医生们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据调查,70%的住院医生反映,他们曾见过同事在身体欠佳时仍在工作,而他们自己也说,睡眠不足会让他们出现失误。
医疗机构应该像诚实的人处理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错误那样处理医疗事故,道歉,给予公正的补偿,更重要的是,要尽力避免同一错误的再次发生。医院的失误是医生和护士造成的,这种人为的失误会夺走无辜患者的生命,真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是律师、保险公司,更不是患者,而是医院自己。
在工作中,无论一个医生的级别多低,发现可疑的蛛丝马迹都应该立刻发出警报,防微杜渐,可能就会避免一些事故,只不过在多数都是平安的日子里,一个频繁“报警”的年轻人可能显得有些招人烦,有点儿像故事狼来了中那个“谎报军情”的小孩儿。但当我们想到医疗事故的后果和代价,做一个这样招人烦的团队成员是值得的,因为狼真的不知道啥时候就会来。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的医生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的问题。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很多繁乱复杂的事都在逐步理顺,但想要一步到位地把方方面面的细节都照顾好,似乎不大可能。尽管如此,欧美在保障住院医生休息时间方面的规定,还是非常值得中国的医疗管理部门借鉴的。
除了医院医生以及管理者的努力外,民众的监督也很重要,医患互信虽然是良好的愿景,但美国大众正逐渐丧失对医疗体系的信任,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家属来说,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些什么情况不对劲儿,那也许真的就是出了什么差错了,你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这也许就能避免一次危险。对于医生来说,要对家属的警觉和建议有足够的重视,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虽然我们强调家属在预防医疗事故中的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医疗体系的从业人员真正地尽职尽责,才能阻止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