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成绩排队”很快也出来了,有高有低,参差错落,这在一个不讲是非、只管利害的地方很正常。“光荣榜”的背后自然隐藏着一个教育的“耻辱榜”。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学生成绩不好难道都是因为没有刻苦努力吗?
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容易影响班级整体成绩,导致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脸上无光”。因为在一个集体主义伦理大行其道的教育环境中,对个体的压制便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鼓励个体为整体奉献自己,自然也对作为“高级本能”的学习大加鼓励,而这种鼓励在我看来恰恰是一种诱惑与控制,鼓励你恰恰是为了控制你,让你丧失精神的自由。
学习本来就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所以个体的觉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种觉醒必然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启蒙有很大关系。外界的压制也许有用,但如果丧失内在的力量,外界的压力就容易变成一种摧毁自我的野蛮存在。
在压迫环境下,人容易异化为他人的工具,人的存在就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屈从了这种压迫景况,人就无法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弗莱雷说:“只有被压迫者挣脱了束缚,才能为自我而存在。”但,我们挣脱得了吗?成绩比拼、升学压力像狼一样追着你,在一个几乎人人参与的恶拼环境中,你不争就会被淘汰出局。但你想过没有,当有一个人不主动参与这种“恶比”,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发育、努力回归教育本质的时候,那种恶比的教育雾霾是不是就少了一份肆虐,而多了一处空气的舒爽?
当我们一边抱怨体制高压、家长逼迫、同行威胁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否为这个不够美好的教育环境增加了几分暖意?
教育的“平庸之恶”就是教育者把上级的评判看得过重,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用权威的思考和判断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学校管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让人成为人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一个教育者。只有人才能培养出人,从机器里出来的只能是机器或机器零件,而不可能是人。
当下的教育离不开考试,甚至许多小学也有月考甚至周考,这种变态和荒唐就不说了。考试完的整体评价往往是压迫教师的利器,作为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成绩不好,到底是孩子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是命题问题、阅卷问题还是教学问题。因为考试伴随学生的求学阶段,成绩永远都是一个变量。仅仅关注结果是远远不够的,人,很容易在数字后就被忽略了。
听到某校一位资深“优秀教师”介绍经验说:分数上要贪得无厌,学习上要不择手段。我在想,这样的教师也许可以教出高分学生,但能不能教出正常的人性?如果把学习仅仅理解为“挣分”,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太狭隘了?
世界很大,而不仅仅是一个跑道;天地广阔,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当教师不能走向教育的高处,就不会知道教育的自由与美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