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选取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历史基点来看明史,通过七个篇章,在许多历史人物身上抽丝剥茧,逐渐的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描绘出来,由点及面地展开叙述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通过这些小事,却可以透视出明朝衰亡的根源。1587年之前与之后,万历皇帝对朝政的态度大相径庭影响着朝廷命运,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明朝典型人物的遭遇也预示着大明王朝的在劫难逃。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零散地谈谈我看《万历十五年》的小小感想:
一、高育良喜欢的《万历十五年》
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看书追剧的我,不禁思考为何高育良对这本书情有独钟。书中对官僚体制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洞察,黄仁宇认为这种官僚体制中,所依靠的传统道德缺乏约束,有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理,作为帝国真正主人的官僚集团内部存在无数利害冲突,形成了“一个带有爆炸性的团体”。一个国家的兴衰,实在与制度有太大关系。我想剧中的高育良喜欢读这段历史的原因,估计就在于官僚集团的种种问题,正如万历年间的官场,今天依然在上演。
二、万历皇帝
书中称万历皇帝为“活着的祖宗”,他虽贵为天子,但是却拿这些不断弹劾其他官员乃至参奏自己甚至以下犯上的文管一点办法都没有。初期的他也想有一番大作为,但无奈被文官束缚了手脚,似乎这个朝代只能按照它原有的惯性向前,自己再挣扎,也无法改变一丁点。不断斗争也给他的心理留下阴影,从而为他日后的怠政埋下了伏笔。这不仅是万历皇帝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连贵为天子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国家,就更别说其他臣子了,繁重的礼节和所谓的道德消磨了他们的意志,也耗尽了他们曾经的远大抱负,最终只能留下一声长叹。
三、是非张居正
张居正是万历年间最能干的首辅,也是万历皇帝最负责任的老师。他辅佐万历,教导万历,甚至借用万历的权力来修补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制度,他夹在“文官集团”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当中,以一己之力,重新构建出帝国蓝图,张居正若多活十年,明朝兴许再兴几十年。这么有大功于国家的一个人,去世之后却惨遭清算,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看到张居正被清算,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有时候觉得,社会总是对有能力的人要求过分苛刻,就如张居正,不仅要求他是治世能臣,还必须是道德楷模。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放大镜在能者身上找缺点,而一点找到点什么把柄,便大做文章,泥沙俱下地全盘否定。张居正固有其缺点,但不能否认是明朝治世奇才,对明朝的发展有着卓著的贡献。
四、从海瑞看依法治国
海瑞被众人所仰慕,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道德模范,却没有人想成为海瑞,他被老百姓所爱戴,却被中上层阶级所不能容忍。这不是海瑞本身的问题,也不是穷人或者富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出了问题。海瑞尊重法律,按照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推崇的依法治国么。却为何海瑞屡遭排斥,以失败告终呢?这是因为他遵守的,是不合时宜的法律,当时的法律是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在一个以道德代替法律,法律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恪守法律,失败便是必然。现今谈“依法治国”,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法律是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足以守住社会的底线。但是我们也需要以史明鉴,警惕法律的滞后性,法律不是亘古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与时俱进。
五、顺势而为的戚继光
戚继光是抗倭英雄,是在理想上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但除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我更欣赏的是他清醒的现实感,能够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之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科技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戚继光所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明朝的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压制下,即使是卓越的高级将领也无法展布其统筹全局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般的将领都会或多或少与文官产生不和。但戚继光却相反,他深知只有得到文官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蓝图,所以重视和文官的相处,他不仅与文人相处得好,当时的首辅张居正也对戚继光极其赏识。并且,戚继光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理想、建立新军和保家卫国的手段。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周围的环境、或者抱怨生不逢时、生在一个怎样不好的时代,但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不妨想想戚继光,他算是生在一个军人地位很差很低的时代,但他却通过变通、适应环境而成就了自己。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在顺势而为中谋发展。这一点,我觉得戚继光比万历皇帝(不作为)、海瑞(逆势而为)都做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