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晴
开启人间四月天,南半球的初秋,日日艳阳高照,仿佛时光又倒流回盛夏,能把幽灵般的病毒烤出油来。此刻,谁还会有心情,像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样: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全民宅家第二周,除了上周日全家去过一次森林公园bush walk徒步锻炼外,可以说是足不出户,连超市都没去过。
这一周的关键词是ban和close,政府的各种限制禁令不断升级,各州也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昆州的边界史上首次全部关闭。政府最新规定外出聚会不得超过两人,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比如购买食物、看病、上班、锻炼等)出门,违反社交禁令,还会受到各种严厉的惩罚。同时,还关闭了所有户外游乐场和滑板公园,将来可能会有更多户外活动场所被关闭。我们一边期望政府出台更多更严的措施遏制社区蔓延,一方面自己也在不断调整着心态和生活方式。
对于简朴的布村乡下人来说,这样日复一日的深宅,除了不能正常上班上学外,其实并没有多大不同,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生活常态吧。一家人能够相依相守,怎么过都是安稳的。过久了,习惯了,坦然了,就分不清哪一种方式才是生活原来的样子,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期延伸下去。只不过每每在深夜里乍醒,想到大千世界其实早已面目全非,全人类正在被病毒重新洗牌,就连一向偏安一隅的土澳,都早已乱了方寸。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元素,疫情无休无止的蔓延,也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一向傲慢轻狂的人类,又何至于此?诸多困惑无解,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家人中,我大概是最敏感脆弱的一个。蛙爸似乎对疫情天然免疫,每天埋头写自己的大作和做花园博士后,从不见他有何情绪波动。女儿呢?似乎也很享受居家生活。公立学校目前没有提供任何学习资料,网课更别指望了,我们也就顺势放羊吧,每天给她一两个小任务,做完了就全部free time。于是她就自己读书,写故事,上网看漫画,和同学视频聊天,听歌,拔草,锻炼,看电影……充实得很。原本家里囤的许多书终于都有时间看了。她的探险故事写好了,让我发给故事会群的小朋友看看,别人提了意见,她也乐于修改。最近我和她看了几部二战题材片子如《偷书贼》、《乔乔的异想世界》、《美丽人生》,体会逆境中顽强乐观的生命力,还有一部温馨治愈的法国片《蝴蝶》,讲人性、亲情与大自然,特别推荐。
今天本是女儿学期最后一天,接下来便是两周秋假和复活节假期,不过大多数同学都早已自觉宅家了。学校这周还开着,每天我从家里都能听到学校大喇叭的上课铃声。老师让今天回学校拿书本和文具,我陪女儿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操场上一个人都没有,只听见我俩簌簌的脚步声。教室绝大部分空着,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喧闹与生机。因父母上班还要送来学校的孩子,都集中在礼堂,由老师统一看管。我们来到教室,几个大吊扇在头顶使劲转着,门窗敞开,老师一个人正对着电脑准备下学期线上学习的资源。小朋友抓紧收拾东西,我问老师:“下学期怎样?能如期开学吗?“老师垂着眼睛说:”现在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看疫情进展,等待政府的下一步决策。”估计老师们这段时间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瞬间从面授转向线上课,谈何容易?学校很贴心,还提供了好多跳绳给今天回校的孩子,免费派送回家,鼓励孩子们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目前无需接触又最可行的运动之一)。小朋友说,我们家有跳绳,就不拿了。前景是如此的不明朗,我们惟有尽力保持内心的笃定。
本周还有一项足以把澳洲人砸晕的政策出台,政府终于大手笔砸出1300亿澳元的留职补贴JobKeeper payment来帮助国民保住工作。我自己因为中文学校关闭而暂时失业,竟然也可以有资格申请JobKeeper的补助,有点出乎意外。民心暂时安定了,骂政府的人少了,但是不遵守禁令,为所欲为的还是大有人在,该不该在公众场合人人戴口罩也仍在激烈争论中。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忧心忡忡,担心失业人数太多,经济太差,社会动荡,将来无法翻身。总理最近频频亮相,一会公众讲话,一会连线采访,我瞅着他头发稀疏,眼神黯淡,一次次咬牙作出艰难抉择,也真真难为他了。2020这个坎,天知道该怎么过?
最后看数据说话,本周澳洲的确诊病例破五千,每天增个两百多的样子,就跟GDP一样“持续稳步上升”,唯一令我欣慰的是,澳洲的检测率是世界领先的,希望这些数据也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问题。增长曲线目前看来是趋向平稳和有下降趋势,只是专家说:未来两周才是关键,谨记居家隔离,没事别出门。原本是社会的人,眼下却要分割成一个个孤岛,关闭一扇扇的门,隔绝一扇扇的窗,不知这是否我们人类的未来?
——今日全球确诊新冠人数破百万,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