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别,从此家乡再无春夏秋……)
前些天,春节返程上的“两鸭一鸡”成为新晋网红,网友笑称:“后置发动鸡和双涡轮增鸭,这车配置好高!”
这个颇具喜感的画面,在我看来却有种莫名的温情。如若细心观察,你便能发现这些车辆的车牌大部分是粤、桂开头,他们大都是两广返程的务工人员。
同为两广人,便会知道,鸡在两广人餐桌上是绝对的主角。无鸡不成宴,一道原汁原味的白切鸡是离家在外的两广人惦念不忘的家乡味。
记得,每年离春节大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母亲便会早早地到农户家里精挑细选好几只散养的正宗走地鸡,然后放到笼子里细心地喂养着,等到我们回来,从除夕开始几乎是每天一只,一直吃到农历正月十六散节。
(“散节”,意思是从这一天起春节正式结束了。散节是广西玉林一些地区特有的节日,时间是在元宵节的后一天,当地人一般不过元宵节,元宵节这天顶多吃点汤圆罢了,并不隆重过。但散节就不一样了,在单位上班的人会提前上一两个小时,家里杀鸡,祭上祖先,然后一家团圆吃个饭,晚上还要烧上烟花的。)
多年来,母亲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我觉得这太过折腾,让她别再每次都如此大费周章,要吃直接到超市买别人宰好的就是了。无奈,我和姐姐多次劝说未果,也只能随她去了。
后来,姐姐嫁人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次当我再次试图劝阻母亲时,被姐姐拦住了:“你就随她去吧,当妈的都是这样的,你就好好吃你的吧,你还不如夸赞两句她的厨艺,还能让她开心一下。”
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阻拦母亲去做这些,反倒是每次在外工作时,时不时地打电话跟她撒撒娇,“妈,我突然好想吃你做的白切鸡了。”
每次母亲都会在电话那头吃吃地笑,然后心满意足地说:“好,下次等你回家一定让你吃个够。”
由于种种原因,今年春节没有回家,除夕夜与母亲视频时,我虽然心里对母亲的年夜饭固定菜单一清二楚,但还是一贯笑嘻嘻地追着问:"老妈,这次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啊?"
这次,母亲没有像平时那样,边得意地数着她做的拿手好菜,边笑着嗔怪我嘴馋,反倒深深地叹息:“今年你没回,我连白切鸡都下不去嘴了,唉,我还提前了好半个月抓回来了好几只鸡,你不回来不知道要吃到什么时候才吃得完。”
看到母亲落寞的神情,心底的惭愧又加重了几分,但脸上还是笑嘻嘻的:“那岂不是很好,省得你大过年的天天涂炭生灵。”母亲白了我一眼就没再说话了。
其实,我心底里明白母亲对我的疼爱和挂念,但和大部分中国传统家庭一样,我们彼此都习惯把爱埋藏在心底,不善于表达。
而母亲所能做的就是把她对子女的爱融入到食物中,然后送到子女手中。看着子女们大快朵颐地吃着自己做的食物,便是每个母亲最欣慰的事。
我想,要是我今年有回家过年的话,保不定后背箱里也会有那么一只发动鸡,或者是母亲用秋天时收上来的肥美萝卜,经过细细的腌制和晾晒所制成的萝卜干,又或者是她最拿手的渍酸菜。
总之,每一次回家,母亲总能像变戏法似的,搜刮出一大堆我喜爱的家乡美食。在每个离家的前夜,收拾行李总是最让我头疼的事,往往母亲从箱子这边放进来,我从那边拿出去。
即便如此,每次行李箱还是会被她塞得慢慢当当,每次抵达工作所在地,打开行李箱都能发现小惊喜——母亲不知何时趁我不注意偷偷塞进去的好吃的。
正值返工大潮,你的行李箱里藏了什么“家乡味”?是一棵酸辣爽口的辣白菜,一罐秘制的咸鸭蛋,一瓶令人垂涎的剁辣椒,还是一串肥美的腊肉?
寻常煎煮烹焖煨,改不掉的家乡胃,我们眷恋故乡的味道,同时也热爱所在的城市。新年伊始,让我们带着喜爱的家乡美食,还有家人的期许,开始新一轮的征程。
—END—
文章 | 小火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