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笑影,这是我的第64篇日更文章。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所理解的长期主义。
昨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口腔诊所打来的,让我去复查我的种植牙情况。我已经不太记得是什么时候做的种植,但起码也有两年时间了。于是今天早上,我如约去复查,拍了CT,医生说情况很好,继续保持,要每天冲牙保持清洁,不然细菌会对牙槽骨有侵蚀。
对此,我很开心很满意。一个月前,我去洗牙,当时那位医生说我的牙齿情况不错,没有牙结石,我非常惊喜,洗完牙出来,心情是美滋滋的。
现在的我,会更加注重牙齿的健康,除了每天刷牙、洁牙、冲牙之外,还会定期去洗牙,做检查,万一有什么情况,可以及时找补,在问题还小的时候就去及时发现和修补。
以前的我,并不是这样的。说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
2016年的6月份,是肚子的妹妹快要出生的时候。就在我等着生产的前两天,牙齿痛了!由于马上要生产了,又不能吃止疼药,也不能做任何的处理,医生怕万一影响到肚子里的孩子,引起不必要的后果,就麻烦了。
然后的然后,我和牙疼抗争了两天两夜,听起来很短是不是,但身处那个当下,每一分钟都是煎熬的,尤其是无法入睡的夜晚。我靠着喝一口冰水,含在嘴里来镇痛,当水在嘴巴里变暖了,牙疼的感觉又会回来,吐掉,再喝一口。
这期间也试过各种民间止疼的方法,上网各种百度,但都无法缓解我的焦灼和疼痛。到了夜里12点,家人要睡觉了,我也不能睡,就打算这样迷迷糊糊坐着喝冰水过夜,因为躺下似乎更疼。最后是含着姜片睡着的,因为实在太困了撑不住,强忍挺过前面那段疼痛,等待姜片发挥作用。
幸好妹妹心疼妈妈,两天后就出生了,做完月子之后,我就去诊所看牙了。
就像一位战友说的:坏的东西也是长期主义。没错,这龋齿就是长期主义的结果,不管是有多疼,我也得自己承担。至于为什么根管治疗变成种植,那是另一个教训,另一个故事。现在,我没有牙结石,种植牙情况很好,也是长期主义的结果,这是好的长期主义。
第一,人生就是长期主义。
我们人这一辈子,几十年,从这时间维度上看,不就是妥妥的长期主义吗?
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9岁,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人均寿命早就超过了80岁;而《百岁人生》这部书里就指出,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如果你现在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
所以,以前买养老年金产品,做个计划书,一张表拉到105岁,觉得是件特别遥不可及的事情,客户心想,你这拉到105岁给谁看啊!而现在,我觉得这个计划书可实现的概率是越来越大了!
而且,很多产品,他的保障期限是写“终身”,并不是写“105岁”,这意味着将来活到120岁,就保障到120岁。这才是妥妥的承诺和安全感!
我的两个娃,他们2010后一代,平均寿命将超过110岁,如果真的有“奇点”存在的话,将来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切。
第二,身体状况是长期主义。
为客户做风险保障规划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放眼望去,都是“非标体”,就是大家都会有点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大毛病,都不是标准体了。
比如,脂肪肝,肥胖,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胆固醇,脊椎腰椎疾病,等等,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饮食、运动、睡眠、作息、情绪,各种因素叠加,最关键的还是时间,长期的放任,长期的忽视,体检的机器就开始发出警报,如果对轻轻的警报还是没有觉察,不做改变,就发出重重的警报!
于娟老师在自己患癌后,写了一篇“为什么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性报告”,里面审视自己的这一辈子的各种习惯,通篇阅读下来的感受就是,从小到大的胡吃海喝不忌口,从小到大那种不会细水长流做事情的风格,到了某一个考试节点,把自己当牲口一样地赶,通宵达旦,耗费大量精力脑力,从来不改变,而自己又争强好胜,读那么多书,考那么多试,逼了自己那么多回。当然还有甲醛的吸入。
一切可能都不是绝对的因素,但一切都是相关的因素,在长期维度下,变化出不同的结果。
第三,家庭的财务规划是长期主义。
这个问题太大,我只想从一个点去说明,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财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我们的财务规划模式是:短期——短期——短期。
怎么理解呢?比如我30岁,我可能不会考虑孩子18岁的教育金,也不会考虑自己55岁以后的用钱,我只想着,这个月的花费是多少,下个月又得交兴趣班的钱了。
我们的思维困在短期的模式当中,用一笔是一笔,存一点是一点,存着准备两年后买辆车,存着准备五年后付首付,都已经是很长远的了。
我把这个叫做“看着办”模式。想的不是很清楚,看着办吧,到时候总会有的。以前我也这样,现在发现,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模式,财务人生没有规划!
我们需要站在30岁这个节点,去做短期的一年内的计划,去做中期的三五年的计划,还要做长期的10年以上的计划,每个计划都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去实现他。比如短期的货币基金、定期存款、银行活期;中期的国债、银行理财、基金定投、股指基金;长期的储蓄保险。
关键是,从现在就开始做短中长计划,站在30岁的节点上,每一笔收入都做好短中长的三笔规划,如果有孩子,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做中长期规划。利用好时间的复利来助力我们的财务健康。
有个著名的对话是这样的:亚马逊的贝索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方法这么简单,为什么没有人照着做呢?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这段对话里,是不是藏着我们只关注短期,而忽视长期的思维盲点呢。
虽然他们谈的是投资,但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的家庭财务设计,因为时间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好好把握。